占個坑回頭來補。先講一下沒想到有一天我的理想型是個小男孩。
我覺得電影就是掰碎了一切給你看,一切都讓你體會到骨子里的真實。
——劇透預警——
小男孩真的什么都懂。例假,嫁人,偷竊,賣藥,醫院,捅人,懷孕。但是他依舊在天真的抗爭,阻止妹妹被賣,遠離原生家庭,相信陌生人好意,拼命守護弟弟,向往歐洲,撥打電話,起訴父母。
不是沒有溫暖,不是沒有好人,小吃店的好心人,偷渡的單身母親,加油站的員工,電視臺的記者都曾幫助過他,但是影響他最深的只有一對不配擁有他的父母

何以為家,哪里才是家,什么才是家,家又是什么?
無數個問題看似相同的問題被拋出來,是溫暖的港灣還是丑惡的魔鬼
或許唯有有過同樣的遭遇的才能感同身受,而在這之中只有那些心存善良與光明的人才能夠去保護呵護它
不敢相信這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更多的或許是我不愿相信
一字一句的罵罵咧咧表達著他對他所遭遇的憤懣與痛恨,卻又反映著他內心的頑強與執著
或許真的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沒有做不成的事,有的只是邁不開的步伐拉不下的顏面以及沖不破的勇氣
底層人民的任勞任怨,勤勤懇懇

《何以為家》電影海報里的他笑得格外可愛帥氣,可是影片里開頭的他卻是出現在法庭上,用一個不符合他年紀的語氣說道:“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這樣一句句短短的內心獨白震撼了很多人的心。原生家庭、身份,不公,生而不養或許可以成為這部電影的中心詞。家對于我們是什么概念,是一個溫暖的港灣還是一個避風港。對于我們習慣有家的人來說,沒有家的滋味是我們難以嘗試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失。去避風港的我們究竟變成何樣。而電影何以為家就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這樣的場景,電影是真實的

對于這種戰爭難民題材的片子真的是無法阻擋地淚崩。
扎因是一個善良懂事的小孩,對待妹妹對待尤因斯都十分真誠用心。小演員可愛的尤因斯當時只有十個月大,竟然感覺很懂事。不愿喝奶的那一場的演技了得,眼神中也似乎透露著感情。
發起戰爭的人不得好死啊,善良的人們都值得活在心目中的天堂。影片最后,尤因斯和媽媽團聚,扎因獲得了公民身份準備拍護照照片,被攝影師逗笑了,相比于說這是勉強一笑,我更愿意相信這全片中扎因唯一的笑,是發自真心的釋然。這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中

[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的主題其實從影片一開就給出了答案,在影片開頭贊恩要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把他生下來,卻沒能好好養育他。《何以為家》主要表達的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親子關系,那就是父母既然把我生下來了,那就要好好養育我,不僅是溫飽上的滿足,更有家庭的關愛和受教育的權利。
《何以為家》的主角是小男孩贊恩,贊恩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他是家中的長子,都12歲了,可是因為沒有身份,他始終是黑戶小孩,所以連上學的資格都沒有,而且他的家庭情況也不允許他接受教育。
其實

《何以為家》跑成了一匹票房黑馬。
連同《摔跤吧爸爸》,說明我們的觀眾并不是只能接受商業類型片。
這些真正表現民生疾苦的現實題材,顯然能夠引發我們感同身受的共鳴。
然而,還是那個問題,這樣的故事,我們這里遍地都是,而這樣的電影,我們卻拍不出來。
文|三九
作者簡介:女,愛看電影,日常搬磚,梅雪風老師的小粉絲。
1
紀伯倫說:“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我的黎巴嫩則是攀登巖石,追逐溪流,在廣場上玩球的少年。”
《何以為家》就是一個關于少年的電影。但少年眼中的黎巴嫩

“何以為家”神劇必備!苦難吞噬人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