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4 10:42
首映:2015-10-29(澳大利亞)
年代:2015
時長:118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9
觀看數:31422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裁縫”人性之惡談何原諒,就該一把火燒個精光
路過人間,貪嗔愛癡怨。如何放下?如何救贖?如何自由?
緹莉做了一件件完美無缺的衣服,掩飾他們丑陋的心靈和骯臟的過去,無限風光啊。最終在一場大火后消失殆盡,所有丑惡都一覽無余。華美的衣著終究掩飾不了內心的千瘡百孔。她給了他們機會和希望,可他們仍舊將她推入深淵,那就毀掉吧,沒有什么值得留戀了,隨風去吧。
何為救贖?敢于直面過往所有的愛恨嗔癡。緹莉回來了,直面眾怒,尋找真相,自我救贖。莫莉說出了曾經,穿上女兒做的衣服,捍衛尊嚴。醫藥師的太太終于吃了麻醉蛋糕,終于不疼了
類似國產電影黃渤演的《殺生》,女主是無辜的受害者,童年陰影伴隨一生,被認定是“殺人犯”,強制送出家鄉離開母親,顛沛流離,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服裝方面頗有成績,但心靈非常孤獨,決定回到那個充滿詛咒惡村莊直面一切,做一次勇敢戰斗的蒂莉,而不是遇到傷害侮辱只會閉著眼睛“等死”、或者躲開的兒時的蒂莉。電影故事情節荒誕夸張,人物性格十分豐富特點突出。整體畫面鮮艷服裝華麗,屬于巴黎的女主與垃圾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影重點是突出人性里的“惡”、復雜,女主、媽媽、男主等都是受害者
“荒誕”“精致”“黑色幽默”“救贖”“殘酷又美麗”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總結起來的感受。
惡人鎮里都是一群忘恩負義,沒有良心的居民。“那是你沒見過垃圾。”女主在最后這樣說到。
不得不說,劇情設計得十分巧妙。開頭巴士,那碗紅湯,先是女兒照顧瘋了的母親,后是母親照顧絕望的女兒,男主與母親莫莉的死,和警長“可愛的”犧牲,編劇可以有一萬種方式來有更加美好的結尾,女主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最后和男主母親一起遠走高飛,但是卻用了這樣最殘忍的方式,讓女主得到救贖,擺脫束縛獲得自由
女主太苦了,自小孤兒寡母就受盡欺負,還被禽獸不如的親爹陷害說殺了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被驅逐后歷經千辛,想著家中還有一個老母,于是又回到讓自己傷心的小鎮。一是照顧母親,二是想調查當年到底是誰殺了那個哥哥。小鎮的人虛假偽善,因為女主是從巴黎回來的服裝設計師,把一個丑女打扮成了天仙,嫁給自己心儀的人。還整體提升了小鎮婦女的著裝水平,可惜小鎮的人并不領情,依然說她殺害自己的哥哥。當女主終于找到了證據,可以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時,悲劇發生了,戀人掉到了谷倉意外身亡
感謝短視頻。一晃讓我看到了幾個鏡頭。吸引我看完了這部電影。
五味雜陳,尤其對于我這種中老年。
片子很好。解剖的點也非常的多。故事很好。很“生動”、講點現實故事總是好的,越殘酷越現實。結尾真“解氣”,因為是藝術化沖突高調處理嘛。藝術總是要高于生活的嘛。現實世界中的這種解氣往往是另一份樣子。
Anyway,對現實總是有啟示的。苦難的人生靠的只有直面、搏斗、拼搏。即便現實不是電影,即便現實是狗屎,也必須要搏斗;即便搏斗之后還是狗屎,也要搏斗;即便已經滿身狗屎,又被人澆了一頭雞糞
一晚上連著看了《美國精神病人》和《裁縫》。同樣是用輕松荒誕的語調講殘酷的故事,前者講的是大城市的殘酷,而后者講的是小鎮的殘酷。
大城市的殘酷是冷漠,來自于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缺失。《美國精神病人》里面,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卻記不住對方的名字;某人失蹤多日,他那些所謂的“朋友”卻漠不關心,喝酒撩妹一切照常。這些人看起來高冷自負,實際上內心孤獨無處排解。
小鎮的殘酷則是流言,或者說是一種無處不在的人情。與大城市人人疏離相反,小鎮人少,人們互為鄰里,相互熟識,再加上業務往來
“裁縫”人性之惡談何原諒,就該一把火燒個精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