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敘事很有新意,拋開這樣的敘事是否合理,看上去倒是很有趣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女性扮演的Dylan,表現Dylan轉型最不為人接受的階段,感觸頗深。。

影片看似新鮮的形式在二流人物簡介中就能找得到,就像是:“鮑伯.迪倫,一位創作型歌手、一位搖滾巨星、一位民謠偶像、一位不法之徒……”在影片中,人物的每一個側面都被分解為一個獨立的人格,然后我們得到六個鮑伯.迪倫。
且不說這種不同角度的簡單疊加是否能夠有效復原人物,最大的問題在于,當影片中的六個主角只擁有一個天才的1/6面時,這些個體的單薄和不可信是必然的。很容易讓人想到“符號”,影片用六個符號性人物解構鮑伯.迪倫,符號具有簡潔抽象的特征,但真實的人物是復雜具體的,你不能脫離細節和情境去刻畫人物。
為了讓每個人物具體起來,影片在抽象形象之上加諸了太多關于時代和人的想當然:一個放蕩男人的不幸婚姻,一個西部英雄的落寞晚年,一個搖滾歌手的頹廢生活……這些都是類型片中的典型場景,更像是電影符號的大集合。類型和符號只是一種人為的歸類,不精疲力盡地深入下去,挖掘出表層形式之后的具體的惶惑、恐懼、痛苦和激情,你是得不到靈魂的。形式帶來的新鮮感在一個小時之后就讓人感到厭倦,各種漂浮的瑣碎則以六倍的無聊向你涌來

《我不在那兒》一部關于迪倫諸多猜想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