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那部被洗腦般的《跨國銀行》,湯姆·提克威這次至少愿意做回一次作者。影片視覺畫面上的細摳加上各類藝術形式的幫襯,不至于平庸。
只是夢魘般的臺詞、后現代的人物設置加上混淆不清的情感著力點實在太不像導演了,不慍不火。我們要的真的不只是這些東西。
開初覺得探討婚姻為什麼要用這樣子的tone呢?又未係Ozon式的瘋狂幽默或荒誕,但又不是正正經經的講故事,就咁睇audience反應就覺得導演係咪真係可以deliver到想說的話語?另外,那些分鏡實在無可無不可,以及阿媽化身天使說道理,真是拍得很dood,presentation唔okay喎,that's why Tom Tykwer一直都係二線頭導演吧?
講左咁耐彈既說話,點解會有4+呢個分數?其實我很喜歡電影想問的題目:不只是explore and embrace your sexuality,情慾本身是流動、多元的(我竟想起中學性教育course講何式凝,還有卓韻芝的這篇 http://yuenisgfans.blogspot.com/2010/12/2.html)。婚姻、愛情是否=1+1?trust其實不就是建基於something we agreed on嗎?究竟我們應怎樣再思考loyalty(both思想上和肉體上)的位置呢?

三角關系:口碑經典的愛情片 《三角戀》:論三角形的穩定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