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的代表作《暗戀桃花源》于86年首演時頗為轟動,既是因為作品別出心裁的結構和表現方式,也與當時臺灣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導演曾表示:“《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滿足了臺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愿望:臺灣實在太亂了,這出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鉆出一個秩序來。讓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調了。”當然,一部作品要能夠成為經典,長盛不衰,除了迎合一時的需求肯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從作品形式的角度分析其獨特之處。
元話劇 自我指涉 間離效果
如果一部小說主動告訴你自己是虛構的,并時不時停下來和你討論如何展開敘述、設計情節,那這樣的小說就可以稱之為元小說,英文為metafiction。Meta意為古希臘語的“在。。。之后”,引申為歸納、收束,后又用來指“本源”、“規律”。同樣的,一部探討如何拍攝電影的電影也可以稱作元電影,那《暗戀桃花源》則可以稱作元話劇。劇中的人物都知道自己在排戲,并且會不時加入導演與演員的討論和爭執。這是一部自我指涉的作品,一部關于話劇的話劇

一路上見證過多少山花爛漫,卻只留戀著一朵;一路上見證過多少大雨滂沱,卻只夢著一條河。可俗世到底容不下海枯石爛的愛情小說,任萬種思念也終不可能超越人海兩隔。總想找回過去的,沒找到,癡絕曠世,找到了,卻只是一聲嘆息的落魄。《暗戀》與《桃花源》,無論是尋找還是逃避,原來都只是一樣的結果。
一輩子,一眨眼,從這兒到那兒,竟只是一生。

暗戀桃花源:人物鮮明!不必悲傷,人人都有去不了的桃花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