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3 20:43
首映:1988-08-12
年代:1988
時長:164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8
觀看數:2959
來源網:三年網
【基督最后的誘惑】Dieu et seigneur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譯為《基督最后的誘惑》,雖然它講的不是一個真正的圣經故事,但Martin Scorsese(馬丁·斯科塞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地看待宗教的視角,Martin和原著作者賦予了耶穌一個普通人的角色,他有隱忍的愛情,有對自我和世界的困惑不知,也有對人類基本安全感的渴求。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結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面對所謂自己堅信的,天父告知他的必死結局,表現出片刻的猶疑,這讓他看見了,天父派來天使將自己救下,并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很棒的電影,拍得好象是真實.
貧窮,壓迫與苦難,由此催生的仇恨與強烈信心,一次次追隨希望而來的絕望,由此而生的懷疑.最后,神子降臨.是否真神,誰也不知道,神子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需要,所有的希望與信心,所有的絕望與懷疑,如潮水一般像他涌去.人們在洶涌的潮水中掙扎,在完美的內心與現實的暴行間掙扎.
同樣是被神放在手心的人,執行神意的工具.亞歷山大便是那行動派呀.他心無疑竇,得到啟示立刻出發.用明亮的火焰燃盡一切.而基督說,惟有愛才能改變一切,即使用強力掙脫了鎖鏈,邪惡本身將永遠包圍著我們....
感覺電影所表達的東西,怎么說都說不清楚.既有宗教的內在,又有個人的掙扎.愛與強力,信心與懷疑,這些教義中最基本的東西,都被放到人性的層面上來討論.也許應該說,是表現了:人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信賴神,由此所走過的痛苦道路吧.
#BFI# #Big Screen Classics#
去神性化的耶穌,這種非生而為神的設定讓人物更加貼近于無神論眼中的耶穌。他會害怕會膽怯會有欲望,這也是一個從“虛無”出發到“永生”的蛻變,一個從“我”出發到“神”的過程,而過程中對于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誘惑下的自我約束則是從個體生命(獸性)突破成為人類共同體(人性)的過程,也是在最后通過“生”的誘惑以身救贖世人突破成為“神”,咋看都有些齊克果的感覺,但這種人性化的耶穌可能也是基督徒認為該書有敵基督的傾向。
劇情上還是以圣經的故事做底并且完整性很高
電影最后30分鐘比坐過山車還刺激
立馬隨筆記下感覺。
自己雖然是個無神論者,但也不影響觀影過程中代入自己絕對堅信有神的立場,絕對堅信圣經。
很有趣,一開始猶大正義凌然的形象直接打破傳統故事中對猶大的主觀映像
耶穌不斷徘徊游離在堅定與懷疑之間,完全表達出作為天選之子不像很多人腦補那樣高大偉岸順風順水,而是無奈、艱辛、卑微、力不從心。
作為神之子,最大的難關是抵抗住撒旦的誘惑,因為祖先就是因為沒有抵擋住而讓后代陷入了懲罰之中。
而影片將這個主題演繹得是如此精彩!
【基督最后的誘惑】Dieu et seigneur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