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09:44
首映:2013-11-06(法國) / 2013-12-06(美國)
年代:2013
時長:105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1
觀看數:50544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醉鄉民謠】二刷音樂片 民謠這玩意兒
Llewyn Davis:原型 Dave Van Ronk,專輯Inside Dave Van Ronk,片子里的貓估計跟專輯封面角落里出現的貓也有一點關系。
Jean: Hedy West, 500 miles的原作(知乎說是Mary,后來感覺應該是對的)
Al Cody:原型Mark Spoelstra, 專輯 Five & Twenty Questions
Please Mr. Kennedy。應該是改編The Goldcoast Singer
但這里http://www.hitfix.com/in-contention/how-please-mr-kennedy-was-born-and-why-its-not-eligible-for-oscar-consideration
也說是Mr. Custer, "Wernher von Braun" 等等各種的融合
Bud Grossman:原型Albert Grossman,Bob Dylan的經紀人。曾經也欣賞Dave的才華,但是被拒絕合作。
最后就是結尾的時候男主走出酒吧時正在臺上唱歌吹口琴的Bob Dylan,以及他的farewell。
雖然片子是用了這些人的原型和作品,但實際上并沒有完全還原他們的生活和形象,而是更多的在于展現60年代民謠浪潮的種種。
其他更多的相關人物和作品可以看這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23735/answer/22385921
其中馬克方舟寫得就已經很細了
在《醉鄉民謠》上映前,Dave Van Ronk還只是一個僅限于美國民謠樂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現在,已經很確定,明年的奧斯卡頒獎季之后,他和這張《Inside Dave Van Ronk》專輯,將重新喚醒樂迷的耳朵。
誰是Dave Van Ronk吶?他是科恩兄弟新作《醉鄉民謠》中主角人物Llewyn Davis的原型,他也美國五六十年代民謠的先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吉他手之一,當然,這些遠不如他另一個身份著名,他是鮑勃迪倫的吉他老師。簡單點兒說,Dave Van Ronk就是美國民謠界的葉問,在世時一生跌宕起伏,經年后憑借電影作品,才重放光芒。
電影《醉鄉民謠》選取了Llewyn Davis生活中的一周,用白描方式旁觀了他的彷徨掙扎:他狼狽地從一個朋友的沙發奔向另一個朋友的沙發借宿;他睡了朋友的妻子搞大了別人的肚子,卻不知該給出怎樣反應;他被姐姐奚落被朋友同情,終于決定在風雪夜搭順風車,奔向芝加哥,企圖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音樂生涯。將這一切連接起來的,是一首又一首美妙、溫暖混雜幾分傷感的吉他民謠。
你走向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一只貓跟了出來。你沒有辦法,只好把它帶在身邊。你寄人籬下,不小心把貓丟了,但是你不敢告訴別人。后來,你遇見了另一只貓,你以為那是你的貓。你要離開的時候,猶豫著要不要帶它走。你狠下心,丟下了那只原本不屬于你的貓。到最后,你終于又看見被你弄丟的貓,你終于知道它的名字,尤利西斯。
(一)根植于內心深處的理想主義
要是說比獨立音樂人誰更難過,那《曾經》和《再次出發》估計都得覺得自己很幸運了,至少還有個住的地方,看《醉鄉民謠》的男豬腳,蹭沙發蹭大衣蹭女人蹭車的,能蹭的都給蹭了。但是還是那句話,除了音樂,別的都是混飯吃。其實不如說,除了理想,別的都是混飯吃,這樣似乎更適用于所有情況了。從他離開房子,走向外面的那時起,那只貓就跟了出來,而門在下一刻砰然關閉,堵死了所有的退路。與其說他帶著一只貓和一腔理想走向世界,不如說,他帶著象征理想的貓走向了世界。當那只貓在車上看著車窗外的站牌慌張地掠過,我想那是根植于內心深處的理想主義對現實的惶恐。
(二)愛貓的人與不愛貓的人
“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會過時,那它就是民謠”
昨天周末,很多事情都忙完了,便想找個電影看看來打發下午的時間。很無意的看到一張電影海報:一個男人抱著一只貓,背著吉他在人群中向你大步而來。而這張海報其實之前在蝦米里聽到Five hundred miles這首歌時出現過,當時以為只是專輯的封面,并不知道是電影里的插曲,于是便點進去看完了整個影片。可以說電影非常的喜歡,里面的幾段民謠獨唱也是很精彩很迷人,個人一直也很喜歡美國60年代的民謠歌手在昏暗的酒吧燈光里深情演奏時的那種蒼涼而悲壯的感覺。
電影在音樂里開始,也在音樂里告別結束,拍攝也是用的循環倒敘的手法,像極了人的一生,在悲傷中循環往復,無休無盡。加繆在《西西弗神話》里說人的一生就是悲劇的,像西西弗一樣被神所懲罰著。從山底推著石頭往山上攀登,然后圓形的石頭又在尖尖的山頂上滑下來,如此如此,西西弗便無止休地不斷循環的接受懲罰。而西西弗正是大地上我們這蕓蕓的眾生,更是那大潮里的小人物們,被命運的洪流沖擊、顛簸,生存往往放在第一位
關于男主
爸爸是威爾士人,媽媽是意大利人,姐姐還挺意大利的
尤利西斯的凝視
關于民謠
關于兵哥樂手
貓王與反戰
關于帥司機的身份
明顯垮掉一代的特征,他讀的[彼得·奧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的詩,還提到一部《禁閉島》的現場戲劇(反戰題材)。他可能是一位因麥卡錫主義而失業的舞臺劇演員。或者直接影射的就是彼得·奧洛夫斯基本人
延展閱讀:
1.彼得·奧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1933-2010)
他1933年生于紐約,家境不怎么好,高中沒畢業就要靠自己打零工謀生
近來三部談論夢想的電影,《怒放青春》和《后會無期》以成功者的態度分享自己的夢想之路,而《醉鄉民謠》講的是一個失敗者的夢想路。
主人翁每晚在一間名叫煤氣燈的酒吧里唱歌,他是一名不得志的民謠歌手,唱片滯銷,搭檔自殺,但不肯改變自己音樂原則迎合大眾的口味,去做商業音樂。以致生活窮窘,每晚只得到處找朋友家借宿。在紐約混不下去了,到芝加哥去碰碰運氣吧,也失敗收場,還拒絕加入極有可能是日后大紅的三人組合Peter, Paul & Mary。姐姐勸他去跑船,他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混口飯,“just exist”。但生活的壓力迫使他放下尊嚴,放棄音樂嘗試去跑船時,卻也陰差陽錯地失敗了。電影之中他到處轉啊轉啊,與機會擦肩而過,找不到出路,只得回到酒吧唱歌,猶如一切又回到原點,如同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中。影片最后,他默默地走出酒吧,看著一個年輕人帶著口琴、吉他,用獨特的嗓音唱歌時,是否預見到這名年輕人(鮑勃·迪倫)日后的巨大成功呢?
科恩兄弟以倒敘的手法,巧妙地編織起主人翁這循環般的生活,用一條名叫尤利西斯的貓
【醉鄉民謠】二刷音樂片 民謠這玩意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