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聽會看會思考——《昆西四季》
今天聊聊電影《昆西四季》。
片名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2016),別名約翰·伯格四季肖像(臺)。
本片是一部英國傳記紀錄片,影片于2016年2月13日在第66屆柏林電影節上首映,拍攝記錄了英國藝術批評家、作家約翰·伯格最后的一段時間。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出生于1926年11月5日,2017年1月2日去世。他是當代英國藝術評論家、作家、畫家、編劇,被譽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
上世紀70年代

1 Ways of Listening
約翰·伯格去世后,《昆西四季》成為了他最后的記錄。這部紀錄片和作家本身都涉及了太寬泛的議題,難以真正去評論它。更何況他似乎是老套過時了,青年們不再認為做他的粉絲是一件”高級”的事,反倒是女演員蒂爾達成為了影片的賣點。
目前看到的評論都是比較通俗穩妥的做法:根據影片中出現的線索尋找到相應的伯格的書籍和思想,譬如第一部分Ways of Listening顯然對應Ways of Seeing,第二部分Spring當中的動物則是Why Look at Animals?事實上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美妙句子

3月25日,「和觀云影院」于28號廳放映《昆西四季》。
作家、譯者光哲與btr做客影廳,暢聊《觀看之道》對他們的觸發,解讀何為說故事的人,訴說散文電影里的伯格肖像,共同回憶這位「彪悍的」跨文體寫作者。
和觀放映員將本期映后交流整理如下,供大家重溫影片,細細品味 :-D
伯格肖像
#伯格肖像
Q:請問對《昆西四季》的總體印象如何?
btr:我是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看的這部紀錄片,它的英文片名叫“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影片通過昆西的四季變化(冬、春、夏、秋)來展現約翰·伯格的肖像

在看完他的紀錄片《觀看之道》之后,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想更了解這個人而買了這本書——《我們在此相遇》。
看一本書,就像是遠遠走來一個人,你嗅到了他身上獨特的氣味,然后你一步步深入去了解他,被他的睿智所吸引。
就是這個老爺子,成功引起了牛叔的關注。
他年輕的時候當過畫家、教過書、當過藝術批評家、寫的小說還獲過大獎提名。放在現在,就是大家常說的“斜杠青年”。
有人說他很激進,在紀錄片《觀看之道》里,他的一番言論顛覆了很多人的常識。
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自身獨立的思考。

會聽會看會思考——《昆西四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