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2 10:49
首映:2009-08-25(中國大陸)
年代:2009
時長:
集數:34集
連載:34全集大結局
評分:7.5
觀看數:31081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北方有佳人,但隨風飄去。
在我媽的推薦下看的。原以為劇情會和其他民國劇無大差別,看下來還是有很多亮點的。
童年時寄萍(林妙可)、少年時寄萍(曹津歌)都很漂亮且有靈氣,演得非常傳神,二者占了本劇不小的一部分,不像其他劇,小時候的情節匆匆而過,兩個小演員真是令人欣喜。看本劇同時還可以欣賞山東琴書(小曲子)、京劇,領略泉城濟南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劇透。
愛情似乎不是本劇的主線,愛情戲不夠給力。寄萍和陳知遠只是少年時耳鬢廝磨,成年后的相見多有疏遠,雖然他們內心是互相愛慕的。后來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何家駒,一個國黨軍官,笑起來那么陽光,二人終于互吐心意,經歷波折成婚,沒想到婚禮上鬧了那么一出,以分手收場。我原也想,寄萍與何初見時,她12歲,他起碼有22歲,等六年后的再見,他怎么會還沒娶親呢?正如《茶花女》中所說,獲取一顆沒有被人進攻的經驗的心,也就像奪取一座沒有守衛的城池一樣。他在她少年時救過她,是她心中的英雄,又深情款款表達愛意,她怎么會不動心呢?在墜入愛河之際,她看不到他的本質,他的隱瞞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都不理解,為什么寄萍變得這么自私?我來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不是寄萍的錯,而是“戲大于天”這種落后的觀念造成的,而種觀念是以殷師傅為代表的,廣泛存在的傳統觀念。到現代,人本問題在我們身邊都還依然存在,更何況在那個現代文明觀念剛剛起步的時代,所以說,并不是寄萍殺死了美蓮師傅。難能可貴的是,寄萍很快就發覺了之前觀念是錯誤的,所以堅持不為日本人唱戲,踐行了“人大于戲”的正確理念。當一種惡是平庸的時候,每個人都沒發覺之時,你敢說你能發覺嗎?很難的
成年以后的知遠不像少年時那樣可愛,也許有父親被捕的緣故,他變得深沉甚至是冷漠。直到30集左右他在寄萍家的對話才讓我有一點相信他是為了不把危險帶到寄萍身邊才疏遠她。其實這只能算是原因之一——他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是無法忽視的。寄萍對他的愛是全心全意的,甚至可以不顧生命安危。(寄萍一直把照顧子建、寶兒作為自己的使命,所以活得那么沉重。能讓她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需要多么強烈的愿望。這也恰好體現了她對知遠的愛是多么深刻。)那么多次的幫助以及盧府相救,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不了解?最后他在結婚一個月、即將調往北京工作時才努力地尋找寄萍(按片中給出的線索他之前沒有主動尋找寄萍)。看到這里我的心徹底涼了,因為此前我一直覺得他兩貌似更合適。
洪喜在韓復榘手下當兵之后變得越來越有魅力了,男人有了可以為之奮斗的事業后煥發出的魄力是很迷人滴。他對寄萍的愛深厚而綿長,他的愛與付出不亞于寄萍對知遠的,聽到他說“寄萍,你好眼力,陳先生比我有能力” ,覺著有點扎心的痛。當寄萍臉上洋溢著溫暖說找到自己的幸福時
看片子時,就有點兒奇怪,大戶人家的女兒怎么會取“寄萍”這么個飄零的名字。
對名字的疑惑不妨礙喜歡這個片子。
寄萍的心高氣傲、經歷的幾段感情感覺很真實。欣慰的是她最后選擇了洪喜。
心上人許知遠這個角色很不喜歡,也許因為他的真實——不是那么傾心,不是那么專注地投入。寄萍對于許知遠那么紐結的感覺,讓人感覺很不順暢。
與何家駒的感情也感覺很真實。何家駒一開始還蠻喜歡的,這個角色。
欣賞的是她的大度與豁達,在與許知遠最后一次見面那次。
不大喜歡寄萍在弟弟犧牲之后的轉變,奇怪得很;與父親相見后,態度也不大合常理。
還好,最后一個鏡頭,特別美。寄萍和洪喜在夜色中,慢慢走遠。一晃,幾十年過去了。
電視劇就不評論了。除了殷大叔還讓我流了流口水,演寄萍的小loli不錯,其他也就普普通通。陳小藝雖然還行,但劇本太假,看了前三集,就覺得她臉上就寫了幾個大字“我是刀子嘴豆腐心會為女主犧牲的女二”,后來查了查網上的劇情介紹,果然是………
看了約15集,勾掉我小魂的卻是那小曲子~ 哦,不,山東琴書~~那婉轉那纏綿配上小loli的大眼睛眼波那么輕輕一轉~~~哦哦哦哦哦哦哦~~太美妙了~~~
辛辛苦苦整理了倆段小詞:
淚汪汪拉官人不肯撒手,
塵世上你算個負義之流,
自從你上金山掛袍還愿,
哪一次俺不等你雞鳴更收~~
(懷疑改編之選段“上金山”)
-----------------------------------------
太陽出西落在了東,
滿天的月亮一顆星,
萬里晴空下大雨,
那樹梢不動刮大風,
他種棵玉米結土豆,
那蘿卜發芽長大蔥,
小螞蟻踩死個驢駒子,
半空中 小麻雀叨死一只大老鷹,
從那邊來了一個出殯的,
他抬著一個紅花轎一乘,
轎里面坐著一個大姑娘,
ho,我的乖乖,
雪白的胡子飄前胸,
沒牙的老婆吃蘿卜,
各甭個甭的怪脆生,
村東頭跑出來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
北方有佳人,但隨風飄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