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0 15:22
首映:2000-12-15
年代:2000
時長:124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6
觀看數:21977
熱播指數:300
來源網:三年影視
【鵝毛筆】經典必看的劇情片 我們喜歡的,是邪惡
「It's not even a proper novel. It's nothing but an encyclopedia of perversions. Frankly, it even fails as an exercise in craft. Characters are wooden. The dialogue is inane. Not to mention the endless repetition of words like "nipple" and "pikestaff."
↓
There I was taxed, it's true.
↓
And such puny scope. Nothing but the very worst in man's nature.
↓
I write of the great eternal truths that bind together all mankind the whole world over. We eat, we shit, we fuck, we kill and we die.
↓
But we also fall in love. We build cities, we compose symphonies and we endure. Why not put that in your books as well?
↓
It's a fiction, not a moral treatise.
↓
But isn't that the duty of art to elevate us above the beast?
↓
I'd have thought that was your duty, Abbe, not mine.」
愛情,有人天天口出狂言卻又愛的那么渺小那么卑微;有人內心狂奔似火,卻又壓抑得自我崩潰。
她是一個可愛之極的姑娘,她才是信仰的捍衛者,只是她選取了非常規的方法。
深夜,她來到他的房間,向他袒露自己的所愛并非是TA,而是他,懇求他讓她留下。面對她的真情告白,幾盡窒息的他終究沒能掙脫枷鎖,無情地拒絕了她。
當女仆真實地做了一回她想象中的女主角時,她的生命就結束了。當她被他拒絕的時候,她的生命就已經結束了。
她死了,痛苦欲絕的他在別人的挑唆下,相信她是死在TA的筆下。他瘋狂地質問TA
薩德,才華橫溢的作家,因小說中的情色描寫而被關入瘋人院,但是,他的作品仍然不斷,廣為流傳。當局,所謂的正義人士破害了他,卻消滅不了他的自由,在墨水瓶底,鵝毛筆尖的自由,講故事的自由。
身體有時會受外界條件所限,思想不會,表達思想是自由的。即使這個思想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但是寫與不寫,都是你的自由,沒有人能夠阻攔。電影中薩德沒了鵝毛筆,就用骨頭蘸紅酒寫在床單上,用血寫在衣服上……除非死亡,否則,他就是要寫,寫那些“墮落”的,令人“瘋狂”的故事。寫作是他的本能,不會拋棄。
回想那位在修道院長大的未成年“淑女”,不過看過薩德的一本書--而且是在圣母眼皮子底下天天看,已經變成蕩婦一個。
那位全心全意侍奉基督的年輕院長。最后不是也敗給自己的欲望,在基督的面前奸尸。讓釘在十字架上的主為他流下懺悔的血淚。
薩德的小說之所以那么有感染力,是因為人性中本來就有陰暗的一面,經過誘發,很容易暴露出來。每個人內心都有個撒旦,每個人都忍不住嘗試放縱的滋味--因為邪惡才是快樂的。梅德林雖至死還是處子之身,但她要靠薩德那骯臟的文字才能保持正常的行為,她樂于將自己想象成妓女,殺人犯,在那樣的情節中得到滿足。
再看殺人的瘋子,如果不是內心本來就滋長著陰毒的藤蔓,怎么會將書中的情節重演一遍,他一再申明是“不由自主”,那就更證明了人性中揮之不掉污穢的成分。
醫生就更不必說,一本正經的外表底下是滿目瘡痍的靈魂,在未婚妻的身上宣泄白天強制壓抑下去的邪惡。
我們喜歡的,是邪惡。正所謂,越墮落越快樂。只不過我們能用所謂理智去支配行動,克制放縱對我們的誘惑,但偶爾順應魔鬼的要求是必須的
剛看到一半的時候就深深的有這個印象,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覺得人們的結局真的都是自找的.
而且最后人們都回到他們內心渴望的歸屬
但看到最后,就又覺得風水輪流轉,
不是好人有好報那么簡單
不管好人還是壞人,他們都有風光的時候,也有落魄的時候
既然這樣,還是遵從自己內心最重要吧
這個片子,我覺得最震撼的一段就是瘋人院失火
所有人都處于"極度自由"的狀態
瘋子也許是世界上最遵從自己意愿的人
在面對沒有人管治的局面,為所欲為
各種不能被批評為丑惡的本性行為真的讓我很難受
我是典型的書呆子,
看完這個也深深的有那種認為"規矩非常重要的"想法
也許我們以前,最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人的教導,
也會是這樣未開化的自然的狀態,
沒有秩序可言
傷害了別人,也肯定會被別人傷害
但秩序如果建立的有問題,
那就是一部分永遠不被傷害,而一部分人永遠在被傷害,
這是一個大問題!
邊沿上的魔鬼(三個邊沿上的人物之一)
在瘋人院里書寫來自惡魔的文字,遭受禁止的薩德瘋狂涌現的靈感燃燒在鵝毛筆端,水墨池底。
"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他的《巴黎的憂郁》中說道:“我知道,魔鬼愿意涉足荒野,孤獨之中,兇殺和淫蕩的精靈卻得其所哉。但同時,我又覺得也只是對于那些游手好閑和放蕩不羈的靈魂,孤獨才是險惡的。他們在孤獨中充滿情欲和幻想。”
喬治巴塔耶評論波德萊爾的話:生活的意義,或悖謬把波德萊爾從詩的不滿足引向不停的失落感。
"
以上 摘自mtime一影評
而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薩的魔鬼邪惡的文字是何其相似。作為一個伯爵,他本可以市高貴的,但他寫色情小說遭到了當局的不滿,被拿破侖禁止出版,還派了個心理醫生來牽制他,他因不滿新任的醫生的行為大加諷刺,于是鵝毛筆和紅墨水被沒收了;而他卻用葡萄酒雞骨頭在被單上寫,又被沒收了;他就用血當墨水,用玻璃當筆把小說寫在自己的衣服褲子上,結果衣褲被脫光之后
【鵝毛筆】經典必看的劇情片 我們喜歡的,是邪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