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8-03 05:59
首映:1997-11-08
年代:1997
時長:103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5
觀看數:16595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廣播時間》絕對經典的一部喜劇
@
不知道為什么,想打字的時候又想不出什么話來推薦了。只能以人格擔保這個獲得過1998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獎的喜劇電影絕對值得置頂。
在三谷幸喜的音像世界,把人群分為好壞善惡似乎是種諷刺,有意思的人和沒意思的人,似乎才是人與人之間本質的不同。越融入于工業化社會的刻板規范的人,就越沒意思而可笑;越接近于過往時代的人們,則越顯出可愛與率真。
——豆瓣網友 enemy
想了想,寫不出東西主要原因是喜劇不文藝、不深刻、不難懂、不煽情、不科學、不團結、不。。。。。。
如果不是導演安排“正義使者”工藤君搞出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恐怕這片就要歸入到腹黑系。導演盡情地吐槽了演藝圈里每個職業。和上司有一腿的小秘書、任性狹隘的過氣明星、嫉妒成性的配角演員、到處巴結,翻臉不認人的節目制作人、從來不關心節目好壞的電臺負責人、愛出風頭的劇作者,軟弱的劇本原作者、刻薄的導演
下午陪安安,趁他在臥室打游戲,突然翻看剛剛收的【廣播時間】的1080p版本。其實好長一段時間了,很難一口氣把一部片子看完,甚至在電影院也常常走神,明明對【廣播時間】已經很熟悉了,還是能一口氣看完,期間甚至沒去管安安的不自覺。
故事非常之三谷幸喜。首先是職業劇與絕對密閉的人物關系甚至空間,其中也包含著對特定職業的情感(這部還有些情懷,尤其在西村雅彥說起廣播劇的好時——留給聽眾足夠的想象空間);其次是群像展現,每一個出場人物,三谷都能在結尾有條不紊地照顧到
《廣播時間》,日本著名編劇三谷幸喜的導演處女作,絕對堪稱小眾的日本喜劇小品,另一個稍微為人所知的名字是——《爆肚風云》。
實際上在視頻網站和某些評分網站上,《廣播時間》是查不到的,《爆肚風云》才是正統。
對應著日文名的“ラジオの時間”,直譯過來的《廣播時間》更為貼切。不過細究起來,《爆肚風云》,這個聽上去略顯浮夸的港版名字,里面頗有些門道。
當然不是北方人第一印象中的咔嘣脆的爆肚。
粵語中的“爆肚”,是說因為沒有準備,所以臨時現編說辭
看完電影,編劇夢又癢癢地死灰復燃。用一個夢,將一群人帶到一起。個性各異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們,拍攝過程中的種種烏龍,困難和克服困難,突破原道和回復原道,匯聚到那作品。一開始是一個人腦中的一個夢,后來成了一群人的夢,笑和汗和淚,帶著神奇的力量,最終抵達遠方的觀眾,成為腦中的真實。不禁開始想象,這一部電影本身,也是這么制作出來的吧?
臨場感好強,看著他們手忙腳亂的,跟著一起緊張又興奮。其中的窘迫、委屈、嫉妒、大松一口氣、疲憊又愉快,也那么真實。不禁有這樣的感慨:人總是陷入太深,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和周邊的狀態,憑著一些破碎的判斷和情感,一些執念和猶豫,像土撥鼠鉆地一樣在現實里鉆呀鉆,自己回頭想想,現實壓根和自己想象的是兩回事,但鉆地時的真誠,勇敢也好退縮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那么真誠,那么令人懷念,那么令人驕傲。
我想起盧安克帶著他的學生一起做過一部影片,他們自己寫劇本,自己演自己拍自己制作。盧安克說,他想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創造的東西,是可以真正給一個人帶來驕傲、自尊和歸屬感的
1. 項目經理是個苦逼角色
2. PM臨場改需求讓開發很苦逼,PM要強勢,頂得住壓力
3. 開發臨時改代碼肯定會導致BUG
4. 但是不改需求就是個爛產品,改需求但是有個好的方向后會跟有意義
5. 不管客觀因素如何,專業的態度和職業精神,以及偶爾的突破常規堅持原則才會帶來好結果
實在是個好片子,看了兩次,第2次直接帶到公司跟團隊一起看。
片子本身的幾點,情節和細節處理都非常到位,比如聽到喬治是個汽車推銷員時,兩個人的反應很曖昧,但導演聽到就沒反應,導演沒看過劇本——跟電影中強調的態度一樣:嚴謹
《爆肚風云》
本片日文片名叫做《廣播劇的時間》,英文版翻譯做《Welcome back,Mr McDonald》,都為貼切或神來,只有“風云”什么的粗陋不堪。
我也很愛廣播劇啊,它們確實可以讓聽眾自由馳騁在自己想象的空間與色彩中。
可惜,現在此類凋零了,遠遜日本聲優們的創作!
通過本片,我們大概知道那些著名的爛片為何出爐了。
不僅是劇本的問題,或許更多是商業、利益、個別因素等使然吧!
電影真是大生活啊!
《廣播時間》絕對經典的一部喜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