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9 11:25
首映:2014-12-12(美國)
年代:2014
時長:60分鐘
集數:10集
連載:10全集大結局
評分:6.1
觀看數:67390
熱播指數:1753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馬可波羅 第一季》編劇可以去死了,正常人除非實在閑得沒事別看 - 分集吐槽【更至第七集,已棄劇】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馬可波羅的事跡由于廣為流傳,目前有150多個不同版本、不同語言的故事。以至于確切的歷史事實已經難以追溯。由于這個原因,編劇索性決定在現有各個版本的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編是完全合理范圍內的。
第一季單從服裝、道具、特效、音效方面都非常準確的還原了當年的歷史風貌,這些方面完全有媲美《權力游戲》的實力。但是劇情上的漏洞太多,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脫離現實。
改編并不意味著脫離現實。居中過多的烘托馬可波羅的英勇事跡,以至于將其塑造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超人。短短三年時間,馬可波羅精通了文學、漢語、書法、繪畫、地圖學、武術、商業、工程學、間諜術、化妝術、騎術、弓箭等一系列技能。
劇中過分夸張馬可波羅僅3年的絲綢之路的旅途見聞。包括將已經絕跡兩百年的Hassassin組織強行串聯到主線劇情中。
最夸張情節莫過于僅憑道聽途說的見聞就能指揮忽必烈手下的工程師建造在當時相當于核武器級別的秘密武器——重力拋石機(Trebuchet)。
片中賈似道、忽必烈、真金等人的改編都可以接受。特別是忽必烈
往大了說,無論是美國小報兒還是中國,大抵都有一種逆反心理。美國小報基本上不知道這劇在歷史上下的功夫和實地置景的重要性,本質上對亞洲歷史也沒任何了解,浮皮潦草的看一下評一下沒什么責任,為反對而反對。(IMDB的評分其實還是很高的。)
中國也是逆反心理作祟,往往亦為反對而反對,罔顧馬可波羅之命題本身的虛構性,卻偏偏要從正史的角度來批判,這是一部在歷史背景下虛構出來的冒險傳奇,本來都是拿來跟冰與火之歌比了,擺明了就是一個娛樂產品。其實誰也不是歷史學家,偏都要裝得一本正經眼里揉不得沙子,好像真從朝鮮大學歷史系來中國,沒見過好萊塢式娛樂和中華穿越劇一樣。
美國媒體看不懂東方,中國人也聽不懂英語,然后關公戰秦瓊的齊戰一部電視劇,挺好笑的。借著什么東西抖機靈其實點到為止即可,洋大大們辛辛苦苦花心思拍個跟中國略有關聯的片子,作那么功課可以了,話說這也是部NETFLIX的收費劇,你們罵街之前給錢了么?
上演之前,國內觀眾萬眾期待,一說money和boob都可以和冰與火相比,自然群情激動。結果一放出來,罵聲一片。豆瓣現在5.8分,IMDb 8.3分。我身邊的兩個美國朋友Ricky和Sarah都特別喜歡這個劇。其實如果不是Ricky堅持要看,我可能中途就棄了。
大家罵的主要是亂編歷史。我其實并不在意亂編歷史,但是如果編得比歷史還簡單,還不make sense,那就不行了。Polo先生走到哪里都是主角光環全開(甚至一句話揭穿阿里不哥的叛亂……),但是我真沒感到他有啥personal charisma,反倒是Kublai和Chabi(Ricky硬說Chabi聽起來像shabi……)很讓人難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戰最后簡化成了兩人在山溝里一對一的廝殺,Benedict Wong胖得都下不了馬,竟然還能殺得了人?!大概也是劇組為了省錢。除了最后一集的大戰,其他的戰爭場面全都印象化了,第一場忽必烈的大敗仗就是通過壁畫展示出來的,其實很有創意。
和以前讀哈金之類的用英文寫中國的小說一樣,美國人講中國歷史都給我一種奇怪的陌生感。其實劇中有很多地方都試圖詮釋中國文化,多次引用典故,還有一集提到了孫子兵法
《馬可·波羅》這部美劇剛推出的時候,我在豆瓣上瞄了一眼它那低得可憐的評分,就決定不看了。即使在播出了接近一年之后,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依然停留在5.9分(10分制)。當然,還要怪那副海報太具有迷惑性: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手拿寶刀的偶像派馬可·波羅,穿的是一身現代時尚皮大衣——那畫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國內近幾年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
也是過了好久,我無意間再次點開了《馬可·波羅》的豆瓣頁面,發現一片罵聲之中,有一些為之平反的聲音:
“相比較國內的古裝戲,還真算是良心之作。”
“Abosolutely stunning!華裔演員在國際上存在感大增!每人都是一口標準的英音!真是夠拼的!王子澳洲帥哥看過他演的 《Better Man》!布景配樂很強大!Very entertaining! 電影畫面感比天朝拍史劇強多了!一天看完剩下的八集!Awesome!”
特別是這一條:
“雖然不是很好看,但也并沒有那么差啦,可以很寬容地打三星半。這戲是拍給美國人YY的,所以沒必要說什么符不符合歷史之類的話題啦。”
看到這里
基于對影片的客觀看法,請允許稍后評價,先來看看馬可波羅中國行這么個事兒——
=============華麗麗的分割線==============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面對質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國史學家們的態度耐人尋味。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愿”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對上述質疑“奮起”進行說明和批駁的,也僅有楊志玖教授等寥寥數人。雙方利用報紙、電視、著作、學術研討會等各種手法進行了上百年激烈爭辯。雙方質疑與辯駁集中為四點。其他質疑和辯駁都是在四點基礎上的擴展。總結如下:
A、 自稱深受大汗信任,還擔任過官職。但沒有任何東方史籍有一條關于馬可·波羅的記載。
懷疑論者: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無數學者查閱數十年,沒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于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
肯定論者:為反駁史書中沒有關于馬可·波羅記載的疑問,楊教授皓首窮經
看了馬可波羅,感覺忽必烈簡直就是晚年的亨利八世,整個電視劇雖然演的是蒙古的宮廷劇,其實還是演的歐洲的宮廷劇,只不過披上了東亞蒙古中國的衣著打扮,連言行舉止、商議國事簡直都是歐洲式的。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南宋皇帝登基不是國王加冕,沒有受洗儀式。
還有最后蒙古大軍攻打襄陽簡直就是簡約版的1453年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實在沒啥新意,而且場面差遠了。
第一季看完了,我就想吐槽一下,少花點錢拍肉體,多花點心思了解東亞,不僅僅是服飾、摔跤、蒙古樂器和舞蹈。
《馬可波羅 第一季》編劇可以去死了,正常人除非實在閑得沒事別看 - 分集吐槽【更至第七集,已棄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