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錯過了兒子,沒有在兒子需要引導、需要陪伴的時候及時出現。但是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父親不想陪伴兒子嗎?
母親總在錯過女兒,早上出門前許諾一定會回家陪女兒寫作業、吃完飯,最后只能是夜色漸暗時的一個電話,一聲“I am so sorry”
工人錯過投送快遞。但是是因為他不想努力工作嗎?相反,他非常努力想要做好工作。可是他太累了。
社會錯過了這個家庭。孩子們總在說,回到過去就好了,我們只是想回到過去。“過去”意味著,父親有穩定的工作,家里沒有巨額的債務,他們有自己的房子,有個真正溫暖的家

上一次如此壓抑的觀影體驗,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它讓我明白,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有的人是沒辦法從過去的巨大痛苦中走出的,不要再去強迫他們了。你的每一句鼓勵和安慰都是在強行剝開他們好不容易隱藏起來的傷口。
可《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讓人感覺壓抑更甚。如果說《曼徹斯特》至少還留給我們一個選擇,去拖著痛苦的過往接著茍且生活,那么《對不起》則是不給任何希望地告訴你:生活一定會更痛苦,你避無可避。它不是懸崖式的跌落,而是盤旋著、崎嶇著、時不時還會上升——地跌落

藍領工人Ricky為了獲得更多薪酬,轉投快遞行業,成為了一個送貨工人。為了支付購買貨車的費用,她的妻子Abby只好賣掉了自己的車。他們擁有一個懂事的女兒Liza和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兒子Seb。電影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呈現了出許多的社會問題:父子矛盾,家庭教育,成長煩惱,零工經濟,剝削式勞動市場。不僅如此,影片在剪輯上沒有耍任何花招,一切按照規范的前后順序,恰似我們通常所說的流水賬。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普通人的人生:越努力,越不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