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看就是我,曾寫過論文的節選啊。
影片劇作分析
概括方式與人物關系
概括于社會環境
從影片的整體構建上來講,《大象席地而坐》選擇了某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來表達人生經驗,這樣便造成了相對集中的矛盾沖突,通過不同人物關系的構建來輻射社會關系[]。影片聚焦于石家莊的一個小縣城——井陘縣,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里,濃縮式地展現當代特定人群充滿焦慮和無奈的社會生活。
多線交織并進的人物關系

去年胡波自殺的事,
以及和王小帥的恩怨,
動靜弄得挺大。
不少網友說這是一個天才的隕落,
也因為此,
我一直對《大象席地而坐》(后面簡稱《大象》)的水準心存懷疑,
甚至后來有些反感。
你們看都沒看過,
就知道這是個天才了?
就算看過,
你們確定你們知道怎樣去評判一個電影的好壞?
僅僅因為導演和王小帥的恩怨,
僅僅因為討厭王小帥,
僅僅因為導演自殺,
就下結論,
這是一個天才導演,
而且鋪天蓋地的。
確實一度引起我反感——那時候看過片子的就沒幾個人。

德國時間,2018年2月16日晚接近午夜。
經歷了接近四個小時的觀影,問答環節,有三位都提到了片長問題。
第一位英文提問的朋友問,230分鐘的片長并不常見,在中國放映時也會是這個長度嗎?制片人說,會,一刀不剪。
第二位中文提問的朋友問,我很喜歡結尾和片中的一些情緒高潮,但感覺高潮離結尾遠了點(推測潛臺詞是因為片子比較長),能稍微闡釋一下嗎?制片人說,這是這個電影的特別之處。

有些電影不會主動來找你,你會主動去找它。
《大象席地而坐》就是這樣的電影。
這是導演胡波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很可惜,也是最后一部。
就在本片最終在柏林電影節上映并獲獎前的四個月,他殘忍地告別了這個世界,用上吊的方式。
那一年,他才29歲!
大象的悲鳴先后響徹柏林和金馬,響徹在許多觀眾的耳邊,如今又響徹在看完電影的我的心里。
可惜,他都聽不到了。
無論是贊譽還是詆毀,掌聲還是嘲諷,抑或是一聲聲大象的嘶鳴,最終都歸于沉寂。
又有什么意義呢?

“大象席地而坐”一絕的劇情片 自由與關系、交流與理解、理性與非理性,抱歉我的詞匯貧乏沒有能夠概括這部電影的能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