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可能是我看過最棒的一部戰爭電影——充滿詩意的一鏡到底創造了一種超現實的鏡頭語言,將觀眾放置在兩位16歲的少年身后,跟隨他們爬過戰壕,越過交戰區,躲避敵機,交戰,死亡,渡河,逃跑,聆聽清晨的歌謠,躲避槍林彈雨……這場悲愴的長跑以寧靜的晨光結尾,留給觀眾巨大的情緒空間。
從技術上講,現場感一直是電影導演的難題。很多導演選擇使用越來越絢爛的焰火效果,卻未必能拉近觀眾與劇中人物的距離。一鏡到底是技術上的巨大突破,伊納里圖已成功嘗試

《1917》這部電影在家居然看有兩遍,一部一戰背景題材電影歷歷在目的居然是那萋萋綠草地、被砍斷櫻桃樹白色的花及孤零零立著的那顆冠似華蓋粗大的樹,與炮火死亡相較而言多么美好的圖景。話題回轉,那只是一個完成看似簡單的在戰場送信任務的故事而已。主角就這樣偶然中被選派去執行任務,正如我們許多人一樣,很多偶爾性的上了某所學校,進入某個行業,或在某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碰上各種問題,但人的志向又各不相同,有的為了榮譽有的為了生計有的是無奈有的是進取,各種狀態精彩紛呈。在這條艱辛的道路上

很多地方都在強調這部電影使用的是“一鏡到底”,在網上搜了一下具體的定義: 一鏡到底的意思簡單理解是鏡頭不切,多組攝影機同場景多角度拍攝,通過獨特剪輯手法后期剪輯成片,我們可以通過畫面明暗的變化,搖臂大角度切換看出其中端倪。說實話,看了半天,我還是不太理解,什么叫“鏡頭不切”,是指的不切換場景的意思嗎?只是在我的觀感里,沒有特別感受到這樣拍攝帶來的好處,不過也有可能和我是拿手機看的緣故。
如果一鏡到底真的有網上宣傳的那么多效果的話
看完《1917》之后,我和基友走出電影院,開始討論。
我:科林出場的時候臉完全是在陰影里嘛。
基友:他和卷福出場時間加起來有沒有五分鐘。
我:卷福還挺好認的。
基友:我覺得沒有人會認不出他。
我:因為他的臉真的很長嗎哈哈哈哈哈。
基友:馬強好帥。
我:?????他在哪里???
基友:……小哥掛了之后出場的那個軍官……
我:????他的本體不是光頭和墨鏡嗎!!!!!!!!
基友:……
有一說一,馬強在里面真的很帥很帥,但沒有光頭我是真的認不出啊!!!
看之前看到朋友發的微博

“1917”喬治麥凱我上頭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