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劉慈欣在榮獲「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的時候,發表了一段演講。
他講到“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更愿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
然后,也對現如今的科幻作品,進行了悲觀的點評,提到“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內向。”
這段演講發人深省,也讓自己重新審視為什么那么喜歡科幻電影?曾幾何時,總覺得那些轟炸眼球的特效,才是讓自己掏錢買票進入影廳的唯一動力。

只要你在看本片之前看到本文的標題,你就已經被劇透了。可誰讓你養成了不看電影先到豆瓣影評區來瞎逛的習慣呢?所以我一點都不感到抱歉。
題外話:這部影片超過我的預期太多,以至于勝過了去年《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2017)超我預期的程度,所以我居然會利用這次意外的機會把看完2049時都沒有的寫作沖動集中到現在來發泄。相信我,兩片均由萊恩·高斯林(Ryan Gostling)主演是純粹的巧合,我從來都不是他的粉,而朋友都知道我是登月歷史的愛好者和中國最大的銀翼殺手愛好者。

近期非院線電影最佳!幾十年過去,登月真假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但個人還是愿意相信這件事的……可以想象到,類似的偉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果放在國內將會被拍攝成什么樣子、黨和政府的偉大領導,愛人孩子的全力支持,主人公人設無懈可擊,不顧一切做好犧牲準備但也無太多情感可言的國家機器等假熱血假震撼的主旋律,然而作為奧斯卡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獲得者,達米安查澤雷,并沒有將這部關于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偉大事件落入窠臼,還有刻意避免主旋律的嫌疑,去掉了在月球上插美國國旗的畫面

《登月第一人》主旋律的美國電影 這次主旋律不再是政治 而是家庭為中心 電影回避了當時太空競賽的政治背景 也沒有在登月之時第一時間插上星條旗的鏡頭 高司令飾演的男主是位有著憂郁氣質的宇航員 沉默 不茍言笑 尤其是心愛的小女兒不幸夭折后 巨大的悲痛之后似乎他與妻子的關系也變得疏離 阿波羅計劃開始后他離家的前一晚妻子情緒的爆發是電影第一個高潮 在幾位同事的意外喪生之后 在民眾普遍質疑的聲音中 他似乎更加更加堅定了登月的決心 這是一種必死的決心 在悲壯的配樂中 進入發射艙時的感覺像是進入了行刑

【登月第一人】從揪心到釋然 空寂中難隱的一點遺憾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