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疑問:為什么片中的父親這么執著于離群索居、遠離任何人群的生活?
片中用PTSD來解釋父親的所有動因,實際上這個詞已經足夠,在戰爭中發生的非人的事件可以摧枯拉朽地摧毀一個人的一切,從此情感上有無法復原的傷痛,這種傷痛無從比較,作為旁人只能盡可能地去理解,很難完全共情。他遠離任何集體生活,到最后甚至艱難取舍后遠離了自己的女兒。
但是,看電影的時候某些觀眾卻會和男主角有一些的共鳴,作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常有逃離一切的幻想和沖動。當然大部分不是由于PTSD

終日繁忙的生活,是否會令你產生厭倦,想遠離社會,遠離人群,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土。
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宣泄方式,而不論何種詮釋,都是逃離的一種。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影片為我們緩緩揭開一個隱居家庭背后的真相,山林里綠意盎然的生機,和城市的車水馬龍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寧靜中又隱含著一種不可侵犯的神圣。一開始,一種野性生活就已經先入為主,讓觀眾見識了父親嫻熟的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女兒與父親間的相互依存,猜忌原因的同時也不由地贊嘆大自然純粹的美感,沒有熱鬧,沒有喧囂,只有靜謐

Leave 不留痕跡(禁止露營)
不知道怎么,就形成了這樣2個小觀念:1最好的表達方式是比喻。2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講故事。
這部電影始終能不帶任何說教語言,一直保持無侵略的中立性,著實難能可貴。僅僅以鏡頭語言、畫面隱喻、場景故事組成。美國人喜歡法制、自由、民主,而該片講述的兩位父女卻總是在逃離社會、躲避群體,他們不要法制、民主,而只要自由么?
父親無法容納除女兒外的其他人,甚至是一條號稱善解人意的狗,也無法在除森林之外的非自然環境多逗留一點時間。他需要極端、純粹的獨處

開頭的蜘蛛網到結尾的蜘蛛網,雖然多了幾個破洞,人生總有不完美,但不妨礙你過自己喜歡的一生。
從商業劇本來講,好劇本和差劇本相差太大了,好劇本里面兩個人物就算做些平常的、無意義的甚至沒有任何舉動,都能感覺其中存在對抗。差劇本總是要硬生生地挑些事出來給人物產生互動,或者靠演員之間夸張的表演。
《不留痕跡》也是那種可以發展無數方向來吸引觀眾眼球的電影,但全都不要,只取電影本身的基調。可以說寫劇本或拍電影處處存在陷阱,比如到了某個地方,覺得加點什么會很有趣,這里有兩種情況

影片講的是一對離群索居的父女兩人向往遠離人群生活的故事。
不禁好奇,他們到底是住在哪里熱帶雨林中還是郊區?
在某一天清晨機器工作的聲音打破了他們原本寧靜的生活。
在晚上女兒和爸爸的聊天里,我們也得知了女兒媽媽去世的事情
同樣這也為后面他們在警局做問題測試埋下了伏筆。
之后在超市父女兩人買了很多的生活用品。
在這里我就納悶了,你們在樹林里生活又不工作,錢是哪來的?
在這里我大膽的猜測一下,難道是小女孩媽媽去世的保險賠償金?(父女兩人遠離人群靠著男人妻子去世的保險賠償金生活

在第4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上,導演黛布拉?格蘭尼克憑借《不留痕跡》擊敗阿方索?卡隆,拿下了最佳導演。《不留痕跡》,是這個獨立電影人在繼《冬天的骨頭》之后的,關注社會邊緣人物的又一力作。只不過這一次她將視角投放到了患有PTSD的退役軍人身上。
對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園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唯一與外界的接觸就是去鎮上采購生活必需品。
某天,當女兒湯姆不小心被人發現,父女兩人平靜的森林生活由此被打破。
從這個時候開始,電影的戲劇沖突得以真正構建起來。
【不留痕跡】驚艷的劇情片 這種生活方式我理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