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7 20:30
首映:1988-04-16(日本)
年代:1988
時長:89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7
觀看數:11970
熱播指數:914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螢火蟲之墓”令人心動的劇情片 我看到了戰爭的可怕
看了評論,基本都是對影片政治立場的“臆想”以及于其上的批判或稱贊。
如果真硬是要談片子的立場,那我假設是未來第三國的人民來看,這部片是背景模糊(全部側面描寫,并未直接提及哪場戰爭的哪個階段),反映平民戰時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盡管里面有浪漫主義的橋段)。
你說它在歌頌日本軍國主義?試問,如果你是軍國主義的擁躉,看完這片的想法會是“老子軍國主義就是好,天皇真偉大”么?我相信一個有人性的父親或是母親,一定會動惻隱之心,“什么狗屁戰爭,和我孩子比起來都見鬼去吧!”如果你硬要把所有日本人都當成是沒心沒肺的惡魔,那恭喜你導演明顯和你一樣厭惡自己的國人同胞了。
你說它有對戰爭的反思,懺悔?準確的說,也沒有。戰爭在這部片里更像一場天降的災難,摧毀了一切美好。有的只是憐憫,悲嘆。略去了對政治描述的筆墨,使得它對這場災難的呈現更加純粹,也使得觀眾真正聚焦到戰爭——這一人類瘋狂可惡的舉動本身。
我對該片的態度是欣賞的。有人說煽情過度,但我覺得一些節制,寫實的鏡頭調度恰恰回擊了這一點——你哭,不是因為導演催你哭
相信有的朋友會注意到,盡管我的題目起得很尖銳,但我還是給出了四星的高分,因此,我希望你能認認真真地看完我全部的發言,然后再發表對我的評論的看法。
要說吉卜力當中,有哪一部作品受到最多的爭議,那非高畑勛執導的《再見螢火蟲》莫屬。這部作品可謂是感動了不少人,也觸怒了不少人。感動者多基于對影片內容的理解,對主人公的同情;憤怒者則大多出于自己的歷史觀。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會有人批評,這是很常見的事兒,然而《螢火蟲》遭到批評
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早就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一直沒看,今晚回到母親的房子,房子一墻之隔就是大學校園,已然是寒假又是隆冬就更顯幽靜,過了晚上十一點路燈熄滅,躺在床上透過窗戶望天空,依然有漸明漸暗的星星在,雖已不如從前北斗當空可見,可依舊有些許親近感。想想電影中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那高高懸掛的星星又豈不是一種溫暖?
我個人從電影給我的直觀反饋是喜歡,我一向喜歡從個體放大角度來看待問題,從人性出發思考人生,戰爭對于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失敗者,具體到可以稱為微觀的個人來說,那就是災難。故事的主人公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一家四口會非常幸福的生活著,正如哥哥會帶著妹妹無憂無慮的在海灘嬉戲,在家里睡懶覺,不會想到寄人籬下怎么樣,不會想到吃不飽穿不暖,更不會想到碗筷不洗會被責罵,導演完全用了一種反差手法,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會怎么樣......可那些如果是不存在的,那場戰爭奪走了母親的生命,炸毀了他們的家,一切的一切都變了,他們沒有戰爭的經驗,更沒有成人世俗的偏見,幼小的年紀,他們只知道不讓妹妹傷心
不是劇情還是什么的原因,確實是對這部電影發生的背景地點感到厭惡。既然小日本敢做出這樣的電影,那當他們的鐵蹄踏在中國的土地上的時候為什么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就在8月15號日本投降的那一天。節子死了,清太喊了一句“大日本帝國投降了?!”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感覺,總之五味雜陳。他們的民族優越感到底從何而來,當同樣是一具具白骨一聲聲哭喊散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過對我們的國人造成過同樣的傷害。
每每看到這種片子,只看到日本人在述說著他們有多么的不忍,他們也經歷過戰火,但是卻從來沒有覺得他們有真的感到對我們的歉疚之意。
不要說什么現在的中國人一直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一直抱著歷史不放,這樣一段歷史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歲月,不知道那樣戰火紛飛的年代槍林彈雨中要如何生存。
看了這部電影沒辦法從心里喜歡它,更不會被感動。
整部電影,我一直在考慮為什么哥哥不去參加自衛隊,把妹妹放在阿姨家,自己去參加自衛隊,總比自己帶著她,然后到處偷東西最后把她餓死強吧
“螢火蟲之墓”令人心動的劇情片 我看到了戰爭的可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