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3 09:51
首映:2013-01-23(韓國)
年代:2013
時長:127分鐘
語言:韓語
評分:8.9
觀看數:5708
熱播指數:451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7號房的禮物:社會的黑暗 父女的親情
真的是我最喜歡的卻只敢看一遍的電影,里面的片段永遠印象深刻!一個受盡冤屈的樂觀父親,一個可愛懂事的小女兒,父親的牢獄生活,女兒的靈動天真,就像一潭死水蹦出了充滿活力的魚;也像一副沉重的黑白畫卷增添了彩色,本是一段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因為孩子的出現增添了樂趣,悲傷與希冀交織,卻讓父親的境遇顯得更加感傷,短暫的歡樂時光愈加擊中淚點!當孩子長大了,終于為父親成功洗刷冤情,但,造成的悲劇又怎么彌補?父女的情懷感動著觀眾,也讓人沉思,愿世界少點悲情吧!
(這是我的一篇隨筆的一部分,單獨拿出來差不多也是一篇影評了,全文請戳這里http://www.douban.com/note/329431143/ 《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
其實,“這個世界會好嗎?”是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因為,你愛的人在哪里,那里,一定是最好的地方。
剛剛看過《7號房的禮物》,很棒的片子。
余秋雨曾說,講故事的人總會選擇“兩難”的結構來震撼他的聽眾。所謂“兩難”,即故事中要有矛盾,而這種矛盾往往發生在道德層面上。講故事的人往往會有訴求,因此他要達到的效果一定是所謂的“念念不忘”,“兩難”的結構使人記憶良久,才會在最終“必有回響”。
在《7號房的禮物》中有許多矛盾的情況。主人公罹患智力障礙疾病,卻獨力撫養一個可愛的女兒。他莫名其妙地被卷入被害人是警察局長的女兒的“兇殺案”,并被當做犯人投入監獄。他和女兒都對彼此思念不已,而他的善良打動了獄中的同伴,同伴決定將他的女兒“接到”獄中與他見面,當然,用的是相對“無厘頭”的方式……
這里的“兩難”便很明顯了,尤其對于其他犯人而言。他們的舉動即不理智也不明智
這不是唯一一部讓我痛哭流涕的電影。
但它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內心。每一次的誤會、每一次的重擊、每一次正義的缺失以及片尾傻爸爸每一聲強有力的“對不起”,都像利刃一樣在我的良心上刻下深深的痕跡。
本片名為“七號房的禮物”,但這“禮物”就一定是女兒嗎?
不,你錯了。
如果你認為這禮物是女兒,那么你就是把這部片子當成一部純粹的“虐心賺眼淚”的電影。
這“禮物”,是爸爸,是那個像天使一樣的傻爸爸。是那個——被所有人誤會過、唾棄過、痛扁過
電影分為兩條時間線,一條是過去,一條是現在。鏡頭不停的交換時間線,能給觀眾帶來很大的好奇心。這部影評有狗血的地方。全篇以淚點為賣點,看了這部電影,我沒太看懂電影想表達什么。電影鏡頭以及背景的色調很柔和。燈光不是我們以往監獄的那種白得讓人絕望的光。藝勝黃色的書包,以及在七號牢房畫的畫,也是這座冰冷冷的監獄唯一的色彩。這真的是一部拖了現實主義的電影。
原文在:http://heheaiyesu.blog.163.com/blog/static/1636471602014112921629781/
最近一段時間,引人關注的一大新聞就是發生在內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案。1996年,在嚴打中,呼格吉勒圖這位年僅18歲的青年因為一樁刑事案件被判處死刑,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冤案,2005年,真兇被抓獲,又過了9年,在一位記者的大力推動下,這樁冤案才得到了公眾的關注,2014年年底,冤案發生18年后,經過重新審理,呼格吉勒圖終于被宣判無罪。
遲來的正義還是正義,但一條年輕的寶貴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從照片上看,呼格吉勒圖應該是個善良淳樸的年輕人,無端遭受這樣的不公,讓人不僅為他嘆息悲傷。最近碰巧看了一部同樣以冤案為題材的韓國電影《七號房的禮物》后,對遭受這種不公待遇的經歷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電影的力量所在吧。
電影的主人公李英久是個心地善良,有智力障礙的普通人,與可愛的女兒藝勝(在韓語里,藝勝這個名字與“耶穌”發音相似)相依為命。一次機緣巧合,讓他蒙受了強奸殺人的不白之冤,他被投入監獄,并在各種強大外界力量的影響下
監獄是一個封閉的空間,也是一個實質的媒介,更是一個小的社會,每一所監獄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只有6歲兒童智商的智障男子李龍久和可愛的女兒藝勝相依為命,生活雖然簡單清貧,卻充滿幸福。
某天,執著為女兒買美少女戰士書包的龍久為了救助摔倒的小女孩,意外被誤認為幼童誘拐奸殺犯,而死者竟是警察局長的女兒。
龍久懵懂無知,就被投入監獄。在7號牢房中,聚集著五毒俱全的“社會渣滓”。但龍久孩子般純潔的心漸漸感動了這幾個“大壞蛋”,他們甚至不惜冒險將藝勝帶入牢房與父親相會。
7號房的禮物:社會的黑暗 父女的親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