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再見,少年》,才真正欣賞。影片里浸潤著一股情緒,細弱游絲的情緒,也是影片剪輯的方式。抓住這細弱游絲的情緒,跟隨角色一起沉淪、崩潰。如同欣賞一部文學作品。
情緒、情緒、情緒。
最喜歡的是日食那一幕,可以說是影片的中心思想。
男主角一直在下墜,他嘗試自救,希望女主角能拉他一把,可接二連三發生的事完全超出了一個少年的理解和處理能力,只能是找混混大哥,他的父親是一個被生活擊垮的人,精神早已崩潰。最終男主也被徹底擊垮。
女主角面臨類似的困境,和男主角有互相取暖的意思

文/萬年
公共號:拋開書本
在9月畢業季涌現出來的這一堆青春片中,能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的電影正在探索著國產青春電影的更多可能性。
例如《盛夏未來》中的同性、直播和ElectronicMusic;以及《兔子暴力》中設置四個大女主加一個吉普賽女郎,而讓所有男性角色集體消失或變黑(反派)這樣極不平衡的嘗試……
其中,在帶給觀眾的感受方面顯得尤為大膽的影片,當屬8月27日上映的《再見少年》。
貌不驚人卻又有點驚為天人的就是它。如它的內容所展現的一樣,包含著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一邊是洋溢著的溫暖與幸福

首先,這部電影絕不是一部爛片!它的分數不高恰恰是它既沒有達到電影藝術化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沒有狗血爛俗(要知道有些片子其實偽文藝裝13 或者迎合眾人的爛俗 但分數卻不錯)而是有點尷尬的處在中間。整部影片的關注點其實很好:青少年成長中的傷痛、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我看來這個主題到現在大陸都沒有一部電影能夠稱得上好的作品 包括十三棵泡桐、少年的你等,為什么這么說 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知道了。能看出導演還是比較有思想和一定的藝術審美,但手法很稚嫩,劇本也不夠扎實出彩

生命因為能夠背負起許多重量而顯得有意義,如果一個人變得輕而又輕,就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這是生命所不能夠承受的。
—出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影片中黎菲與張辰浩有讀過這本書,這也暗示了他們兩個小小的年紀已經在承受了生命之重。黎菲作為班里的好學生,成績優異,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在演講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更是受到大家的贊賞;而張辰浩則正相反,學習成績差,還經常曠課,學生和老師都不待見。就這么兩個差異如此鮮明的同學卻成了好朋友,他們一起坐火車暢談理想,希望以后能去北京看看

【再見,少年】讓人絕望!校園劇能不能別整校園暴力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