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9 09:13
首映:2020-07-20(中國大陸) / 2018-10-29(東京電影節)
年代:2018
時長:90分鐘
語言:維吾爾語
評分:7.1
觀看數:74896
來源網:三年網
“第一次的離別”我還記得與故土分別的那一刻
從第一次小男孩在沙地里疲憊地尋找媽媽的時候,我就沉浸在這個故事里了。畫面真實,故事寫實。一個貧窮的家庭,是怎樣發展的呢?故事就從這些孩子身上開始,因為他們很大概率可能是貧窮的下一代。
他們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嗎?他們知道,哪怕是從家里到庫車那個好學校,這一點點的差距,也是比原來好。劇中雖然矛盾但最終做出了行動的就是小女孩的媽媽,她因為受不了苦離婚一次過,又因為愛孩子而復婚。從他丈夫對待搬去庫車和孩子學習的態度上來看,如果沒有她的引導
想寫影評,想了想,沒什么好評的,還是觀后感更實在。首先,我們得明確一件事,任何意義上被寫作的“故鄉”都是寫作者認知上的烏托邦。
《第一次的離別》的導演王麗娜女士說這部影片是送給“故鄉”的,這從一開始就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影片所描繪的,就是一個烏托邦。是一個停留在創作者童年記憶里的故鄉。
不記得是哪位作家說的了,一個人開始創作作品之前,他/她所經歷的一切將成為他/她創作的源泉。很多人用鏡頭或者筆寫自己的故鄉,當他們把故鄉當作一個立體的地點來寫作時,常常用它的名字稱呼它
從影片中的演員來看,王麗娜并沒有尋找大牌演員合作,他們都是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或是靈感觸發,或是偶然遇見。而兩個小演員,艾薩和凱麗比努爾就演繹了真實的自己。艾薩善良而純樸,凱麗比努爾古靈精怪,他們將童真的快樂和無憂無慮真實地展現在大屏幕上,激發起觀眾對童年的回憶。艾薩是本片的小男主人公,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有老態的爸爸,生病的媽媽,和他一樣在念書的哥哥。小小年紀的艾薩也經歷了一次次的離別。其實,艾薩代表的就是純真的兒童群體,有著面對離別的茫然和無奈。比如
在與影院第一次這么久的離別后看《第一次的離別》讓人有著多重的感慨。
銀幕上素人小演員們的表演留下了不少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比如小大人艾薩的蹙額(我不由聯想到愛沙尼亞導演Arvo Kruusement《春》中的Arno),比如小女孩凱麗比努爾用力念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然而,一場場的離別在兒童純真的視角下,伴隨著如畫的風景和悠揚的音樂,愈是顯得云淡風輕,其背后隱含的一些社會現實卻愈令我不安,比如某些像“上大學當世界上最好的干部” “政府也是我們的父親”之類被一帶而過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
成年人總是想回到小時候,那時家人疼愛,伙伴常在,那時白天總過得很慢,日落之后的路燈總是把影子拉得很長……可是成年人是健忘的,他們忘記了,小時候明明也經歷過大漠荒野、崩潰絕望,只是那時還以為是尋常。初看有些像阿巴斯,但之后卻發現完全不是一路。沒有什么沖突,完全是事無巨細的生活流。甚至連離別也不明顯,只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交接
《第一次的離別》王麗娜
——“獻給我的故鄉沙雅”
故事很簡單,簡單到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當地人面對鏡頭的時候有些許生澀,但依舊安靜緩慢地敘述了當地的生活。我只是很喜歡她的鏡頭語言,童年與別離都充斥在里面。
沙坡出現了兩次——
在艾薩尋找媽媽的時候,他在一聲一聲的呼喊,也遍尋不著,之后,媽媽被送去養老院,他與媽媽離別了;
在艾薩尋找丟失的小羊之后,他騎著馬在風雪中呼喚,也是一聲又一聲,不知所蹤,他失去了他的伙伴,與朋友們離別了。
沙堤也出現了兩次——
夏天的夕陽下
“第一次的離別”我還記得與故土分別的那一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