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9 14:44
首映:2011-07-04(中國大陸) / 2011-05-13(戛納電影節)
年代:2011
時長:115分鐘 / 98
語言:漢語普通話,粵語,四
評分:6.7
觀看數:76196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武俠”爆炸好看!不要去影院燒錢看,否則你會雷得外焦里嫩
帶著當時看《投名狀》對陳可辛產生的良好印象,四年后,看《武俠》,有種復雜的感覺。看得出,這部影片,陳可辛和編劇是有想法的,“武俠”故事卻設在近現代的民國初年,又是在西南邊陲這種變局中新舊思想交織的位置,讓我想起了日本武士片那種幕府末年,刀槍劍戟與槍炮時代交織的設置。而故事中,義與理,俠義觀與現代觀,武俠與科學的關系的碰撞也很有意思,只是,也正因為如此,有想法的陳可辛以一個“武俠”的片名容易勾起觀眾金庸、古龍似的豪情期待,卻猛然撞上個對武俠的現代化和科學解讀,這樣的期待落差下,也讓《武俠》從商業和藝術角度看都有差口氣的感覺。
《武俠》的故事背景是民國,彼時,大清的時代已經入土,但是遺留下的生活習俗和風氣依然沒有消散,而新的制度的建立也不牢固,正是一個混亂的秩序松散年代,這也為奇人異士潛入民間創造了條件。似乎因為故事已在民國,所以一下子就讓天上飛來飛去式的視覺武俠沒有了存在的邏輯,而懸疑推理式的劇情結構和徐百九這一科學角度斷案的人物的出現,讓本片已經少有傳統武俠電影味道。然而
“每個華人導演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這話不甚似真理,卻也是事實。在經歷了《如果愛》的華麗和《投名狀》的黑暗后,陳可辛也一頭栽進了自己的武俠世界。但選擇“武俠”一個如此寬泛的概念作為標題,倒更像是一部玩票之作。“武俠,改變武俠”的口號倒也貫徹的很好,只是,改變有很多種方式。就像本片強調相當多的“微觀武俠”元素,自己也像是被點穴了一樣,不知所終,跌跌撞撞走完了110多分鐘。
一部電影叫做《武俠》,卻幾乎看不到關于俠義精神的描述,兩大男主角上,金城武更像名偵探,甄子丹隱遁為好丈夫之前是殺手,重出江湖也是為了自己的小家。在前半部中,鋪陳了太多的反武俠的設置。金城武拿著放大鏡,搜索者蛛絲馬跡,人體醫學構造的細致展示,讓人錯以為觀賞到了一部科教片。事實上,無非說明了一個問題,本片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雜糅,風格上較為撕裂,而且對于如何將這些與片子整體基調無法協調的元素看起來不那么突兀,陳可辛顯然沒有好好鉆研,硬是給觀眾上了一堂生理課。幸好,此刻懸念未解,興致未散。
進入下部
當年《十月圍城》上映前陳可辛接受采訪時說過一些話,具體內容我不記得,但大概意思就是說《十月圍城》他之所以不自己導演,是因為故事太正,這個正其實就是主流或主旋律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到陳可辛自己導演的《投名狀》和《武俠》都不那么“正”,《武俠》尤甚。《武俠》中的人物造型和《投名狀》里如出一轍,村民一律粗布黑衣,灰頭土臉、目光呆滯,且鏡頭多對準老人和孩子,像極了歷史書里老照片上的舊時代的中國人。但是這些東西放在《投名狀》里還有些作用,在《武俠》里就完全沒必要了,因為這部電影壓根就是不需要任何歷史背景。
電影開場展現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住著的是一群淳樸本分的村民,看似要讓影片接足地氣,區別于以往飛天遁地的武俠片,但實際上本片的故事或者說講故事的手法卻又十分離奇。片中的反派名曰七十二地煞的那一伙人身份就很神秘,片中介紹說本來他們和中原人一樣知書達理,但是因為八十萬族人被屠殺精光而變成三不像,剩下的人活著就是為了報那八十萬人的仇。搞的跟集團型恐怖分子一樣,不知道導演是否在隱喻什么
“武俠”爆炸好看!不要去影院燒錢看,否則你會雷得外焦里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