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7 21:25
首映:2012-09-08(多倫多電影節) / 2012-12-25(美國)
年代:2012
時長:122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7
觀看數:89142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烏云背后的幸福線》認知治療(非原創)
半夜看了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哭了小半拉會兒。我非常不喜歡Bradley Cooper 也不喜歡Jennifer Laurance。但是我很喜歡這個電影。
fuck my life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們也每天都朝著某一樣事情大吼this drives me crazy。可是,最幸運的就是,我們總在相信,everything will be better。電影的前半部分有點歇斯底里,那種感受和我期末無數due在一個星期的感覺差不太多。為什么不能和niki聯系?為什么聽不了那首歌?為什么要吃藥?為什么??好煩躁!爸爸強迫癥,哥哥嘴巴賤,好友出不了院,自己還是個貨真價實的神經病。好low,好沒有活頭。可是Tiffany突然出現了。她的情況沒好到哪里去。爛到死的social,控制不住的晚來的性欲,活在靈魂深處的亡夫。好慘。但是,好吧,有人相伴,多好。舞蹈音樂響起來的時候,大家終于都走向正常了。pat不躁動了可以睡覺了,Tiffany不賤了可以開心地笑了。我覺得電影演到這里的時候是最好的。因為生活可以爛到泥地里,也可以慢慢地再生根發芽長出來。再饑渴絕望的東西都會好起來。只是你要忍受住最low最沒用的自己
“生活是什么?我們在生活中擁有什么?這個誰也搞不清,所以,等到你失去的時候,才會體味到自己遺失了什么,我覺得,這就是生活不如人意的地方,這也就是生活的意義。"--David O. Russell
曾經聽孫燕姿的那首《同類》很感動~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聽懂、看懂、讀懂彼此的同類。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烏云背后的幸福線》,雖然這句話是男主角Pat一直念叨的,但在我看來真正在烏云背后閃現金邊的其實是tiffany的出現。因為雖然pat不斷給自我進行心理建設和暗示,但那時的他其實內心是害怕的,害怕承認自己確實病了需要幫助,害怕走出婚姻的陰影,害怕承認自己已經愛上了Tiffany。
而Tiffany用滿身的刺包裹住脆弱的內心,她曾經讓自己在痛苦中麻木,但當她遇見Pat,終于感覺找到理解自己傷口的同類,于是她做好準備讓自己忘記過去,重新開始,重新再愛。她的真實讓人心疼感動,而就是這種直面生活的力量終于牽起Pat的手,一起迎向烏云背后的陽光~
這部電影就是不停的雞湯+迷之幸運+老套的愛情追逐。跳個舞就可以從有神經問題變成正常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再難的賭注隨便贏?也過于理想化了 生活中沒有戲劇化的情節和無與倫比的幸運 那故事要走向何處呢?感覺并不治愈 而是天真 湊巧 又俗套 區情節很容易猜 結尾也很倉促 莫名其妙 很牽強 看完只有一個感覺 就這?
沒有“成王”氣息的非主旋律電影,卻被當屆奧斯卡獎提名諸多,JL獲得當屆奧斯卡最佳女主。情理內預料外,最好的包袱。
影片本身也是一個完美包袱如何抖得漂亮的教學。JL第一次出場就能預見2人走向。JL沒有遞信、正能量一直保佑(確認)賭局的勝利——傳統的團圓結局。暖心的情節,完滿的結局。就是咱們口中常說的小確幸。如何拍得精彩,全靠觀眾對導演精心設置得小細節的認同感。再說,沒有歷史、大局、社會氛圍的架構,反倒也說明此片定然不能在與其他影片的角逐中展露頭角,它太小了,沒有奧斯卡評委喜歡的升華,故而在最佳女主外一無所獲,不過人家沒準就沒盯上你這個俗套的獎項。
也正是這種小格局、小人、小事的三小影片往往能容易被觀眾讀懂和喜歡,輕松的基調始終洋溢,兩人的困境看起來也就變成了詼諧。原本應該是兩個孤獨的人舔舐情傷的故事,被倆人精分式的行為和言語演繹成了“病友情”,照鏡子一般的心靈協調,逐漸也使得二人交流漸多,情感漸深,,不突兀,不刻意,也不尋常的自然而然。這點很重要,這樣的故事很容易情節推進不力,所以
Silver這種顏色很妙,介于黑和白之間。就像人生色彩一樣,介于幸福和痛苦之中。盡管電影中穿插了為數不多的回憶鏡頭,但是我還是能從言語中強烈的感受到Pat對于前妻的愛。這種“愛過”是不可否認的,近乎于執念般的存在過。然而可惜的是再濃烈鮮艷的愛情也在其中一方宣告退出時而“結束”(在此引用三十而已里顧佳曾經說過的:我們的婚姻不是失敗了,而是結束了。)。
我總在想,我們不停追求的平靜的情緒背后,暗藏著多少不受大腦控制的偏執和極端。Pat曾經有多幸福多快樂,后面就有多痛苦多絕望。對于Pat而言
What is normal? Behave like everyone else? Talk in a way that makes sense to the person you're talking to? What if the other party is too normal to make sense with?
I think this film comes from the wool carpet laying on the bottom of David O'Russell's heart, the director. Somehow he, as a father of a bi-polar son in real life, I assume may be the semi-bi-polar father played by De Niro in the film, trying so hard to "make sense"/normalize his son by throwing his very own way of thinking directly at him, wishing he could just swallow it and become healthy again like taking medicines, effective swiftly and immediately. He, personally, must have experienced that phrase, yelling desperately to have his ill son make sense to him until he ends up tired. It is those little threads whistling in the film that inspire me of the conclusion above.
《烏云背后的幸福線》認知治療(非原創)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