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2 17:02
首映:2013-11-02(首映) / 2018-10-27(大象點映)
年代:2013
時長:149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徐州方言
評分:8.5
觀看數:52929
來源網:三年影院
《自行車與舊電鋼》做讓自己開心的事
導演邵攀在紀錄片《自行車與舊電鋼》中,圍繞兩個“落魄”卻“快樂”的音樂人,撕開生活包裹的外衣,記錄純粹感性在物質世界橫沖直撞的歡騰聲。
有些人,追著烏云洗澡
撰文 / 沙丘 編輯 / 洪雨晗
本文首發于騰訊新聞谷雨計劃
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
那么/我的工作就是
不做我不愿做的事情
這/不是同一回事
但/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尼基·喬萬里《雨天的棉花糖》
張鵬程和張宜蘇是徐州音樂圈里標桿式的人物。他們不僅有異于常人的音樂天賦,而且有同樣異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在蘇北徐州,活動著兩位奇人,一個姓張,還有一個也姓張。
年紀輕一點的小張,有一天突然意識到:人不應該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于是決定要徹底刪除自己電腦里的所有貓片。儀式感極強的小張請來朋友,讓其用手機記錄下這一重要時刻,并想好了配樂,“Time to say good bye”。
年紀長一點的老張,某段時間多了個癖好,去自己要好的朋友家做客時,一定要偷摸趁人不注意時在人家里留下一泡屎,作為禮物,因為自己冥冥中覺得這份厚禮能給朋友帶來好運。
情性色與屎尿屁
一個活出了自己的世界,一個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文章涉及到部分情節,閱讀請謹慎)
今晚本來打算讀本書再睡,還是忍不住打開電腦來寫《自行車與舊電鋼》的影評。作為一部紀實片,我不知道我的主觀評論對于兩位主角是否有失偏頗,畢竟我對他們的了解僅局限于2個半小時的影片,以及主角之一張鵬程老師半小時的映后見面會里。
但既然有感于心,還是要寫點東西,一是記錄我的一些感悟,二是想讓這部優秀電影讓更多人知道。按慣例,先簡單介紹影片內容。這部紀實片主角是徐州的兩位音樂奇人
作者:草威
很多人聽說有個詞叫“祛魅”就瘋狂地迷戀上了,遇見什么事都得把它捎上,用它來解釋各種被厭倦的事情,導致這個詞現在一點魅也沒有了。
也確實,我們的生活里沒有什么神秘,也沒有誰特別崇高,那些都是要被破譯、被打倒的,我們喜歡的論調是,大家都是普通人,誰也別裝。
在消費主義時代,祛魅是很常見的事情。
你想想當年的犀利哥,他正浪跡街頭,被非常偶然地定格成一瞬間,從此成了各路目光的焦點,迅速建立起一個虛構的傳奇,好像從他身上分裂出了另一個與他無關的人,供人消遣。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這是看完《自行車與舊電鋼》首當其沖的感覺。
這部紀錄電影展現了徐州的兩位奇人,張鵬程和張宜蘇。前者走南闖北,當過主持,干過司儀,演過小品,北漂過,夢碎過,抱著吉他騎自行車游歷于街道之間,始終懷揣著一顆音樂赤誠之心。后者更是神奇,外型在常人眼里幾乎與流浪漢無異,只有彈唱起自己的舊鋼琴時,才知道他是個音樂奇才,甚至是許多知名音樂制作人的老師。
影片時長149分鐘,整體看下來卻不覺得冗長枯燥,這得益于人物本身的性格魅力,也離不開導演恰當的素材安排
上次看了《bike與舊電鋼》。很有趣,又好笑又好像一種力量。這個世界,感性的人還是很多。于是乎,他們搞音樂,拍電影,弄文字,然后出成果。有人說,這些本質上都是殊途同歸,都是關于自己的一種表達。
人活在世上都是要表達的,只是大家的方式不一樣。
姜文在他的電影里宣揚英雄主義情結,他的表達就很有逼格,就像他自己說的,站著把錢賺了。
我喜歡聽周杰倫和陳奕迅的歌,他們也在表達,但他們的表達里面也參雜了別人的,有的作品是大家一起完成,將個人表達與觀眾興趣慢慢走向融合,相比之下,陳綺貞的表達就純粹一些,也可能太個人化了,所以喜歡的,不喜歡的涇渭分明。
搞藝術的,表達也就藝術。喜歡文藝的(也就是文藝青年)表達也就如其人,如其感。如說晴朗的天氣,那太普通了,不足以表達出我對這個世界的感觸。所以他們可能會說:我聽到風的聲音,風在撫摸我的耳朵以及今天的天氣是明亮的.....他們會用旁的事物表現。
生活中還有一群可愛的人,憨乎乎的,樸實的。你覺得他的感受就別人少一些,就不細膩了么
《自行車與舊電鋼》做讓自己開心的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