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0 11:16
首映:2011-10-26(法國)
年代:2011
時長:93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8.1
觀看數:93572
來源網:三年影視
經典!《梅子雞之味》
你必須去釋放出一種沒有欲望的欲望,你必須處于一種不想得到的得到,你必須處于一種漫不經心的刻意,最后,你一無所求地得到。——這是我前幾天看到的關于吸引力法則的核心悖論。
是不是很有趣?而且現實好像也真的如此——我們拼盡全力,把拳頭握得緊緊的,眼巴巴地期待著我們想要的,但結果卻常常不盡人意。
但是另一個句子不是又說了嗎?當我們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全世界都要聯合起來幫助我們。——想要得到是需要自主努力的,要努力地想要,才能得到。
這,我到底該不該努力嘛?一下子要一無所求
被影片的題目吸引,點開來看。
看了片頭,就很驚喜。
知道,絕對不會讓我失望。
男主是個著名的小提琴家,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并不是他非凡的藝術才華的展現,而是他在世俗婚姻生活中的種種碰壁。
藝術家大都性格乖戾,脾氣乖張。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有一個出色的女性;而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背后的這個女人必須偉大吧!
可是男主的妻子也只是一個尋常的女子,雖然她也聰明善良,擁有自己的事業。可是家里的丈夫一天到晚對著一把琴癡癡不倦,對于家里的柴米油鹽絲毫不操一點心,逼得她內外兼修,一邊工作掙錢養家,回家來還得操持瑣碎的家務,管教一雙兒女。內外交困的生活使她漸漸無法容忍丈夫的自我與任性,開始一再與丈夫發生爭吵,同時壞心情也表現在對待兒女的態度上。
再次重申:美好的珍珠,就是如此被生活的沙粒磨成了魚眼睛!
我在想藝術家的精神、心態、氣質大概必須始終保持在童稚的狀態,這是他藝術才華不會枯竭的源泉。
童稚的狀態,使他們可以始終擁有孩童般的童真、幻想、天馬行空,但與此同時也使他們如孩童般的善變、任性、自我、不可捉摸。
The best movie i had seen this year~!
many touching moment u may feel ``especially the old woman meet the old man~but she said she is not the woman who the man is missing`~~
Art equal life~~~~
“再沒有任何小提琴可以讓他感受到演奏的愉悅,納瑟·阿里決定自殺”,一個平靜得讓人感到安全嗓音從畫外向我們講述著這位小提琴家的一生。
開場時我們并不知道他是誰,直到阿里自殺的第六天,講述者,也就是死神,終于露面了。他的臉上涂滿黑色顏料,極盡做出一副令人絕望樣子,但還是遮不住眼珠和一口白牙帶來的滑稽感。講述者的形象也是影片整體風格的象征:無論是整體上昏暗的色調,還是故事的結構方式,即納瑟·阿里絕食自殺的八天,似乎都沒有讓我們覺得太過悲傷壓抑,反而是極富形式感的閃回片段,如美國情景喜劇、漫畫、舞臺劇,及與之配合的種種元素,營造出了貫穿全片的超現實感,讓我們不是被情緒所圍剿,而是試圖讀解納瑟·阿里這個人。
當他跪在床邊,拿出白布包裹著的摔破的小提琴,哭泣的眼中似乎不止有悲傷,也有恐懼、震驚和無奈,緊接著他便面無表情的關上房門,決定自殺。他有幾分確定要這樣做?又僅是因為他再也無法感到演出的愉悅么?
影片結構上的對稱,使片段式的敘事逐漸得以補充、完整
在形式和結構上的精致將整個故事包裝得很好,真人拍攝夾雜漫畫外景的藝術風格很迷人,轉場鏡頭讓人贊嘆不已。(印象中歐洲的導演最擅長這個...美國導演內類似的轉場見到得很少)
這算是典型的法國電影,在風格和敘事上和《天使愛美麗》如出一轍,這一點可以通過旁白可以看出,在劇情框架上,《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尤為類似,用死前的回憶來回顧往事,不過整個這樣也就把格局完全限制到一個人上了,會顯得有些狹隘。朱塞佩·托納多雷的《海上鋼琴師》雖說虛幻縹緲,沒有現實來依托,但意境上要寬闊很多了
經典!《梅子雞之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