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10:05
首映:2007-05-23(戛納電影節) / 2007-06-27(法國) / 2007-12-25(美國)
年代:2007
時長:96分鐘 / 89分
語言:法語,英語,德語,波
評分:8.7
觀看數:52433
熱播指數:236
來源網:三年影視
【我在伊朗長大】眼淚化作嘆息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2467/d67714795.htm
1979年2月5日,在國外流亡14年的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在他的黑色革命成功時回到德黑蘭,并宣布廢除帝制,建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同年兩伊戰爭爆發,時達八年之久。
瑪嘉.莎塔琵那時還是個早熟、機智、敏感的小姑娘。在伊朗13年的歲月里目睹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死去。《我在伊朗長大》這部根據導演之一瑪嘉.莎塔琵同名自傳性漫畫改編的電影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這是一部以黑白色調為主,有版畫的質感,非常獨特的黑白動畫片。它區別于主流動畫片華麗的3D效果和絢爛的色彩,沒有讓人眼花了亂的視覺刺激。少即是多,再次成為藝術世界的真理。
這是部女性畫家創作女性導演拍攝的女性題材女性視角女性政治主義的電影。影片通過一個少女的視角展現了1979年以后伊朗生活的全貌,并通過少女的離開、回歸、再次離開,講述了一個成長的故事。影片并沒有如西方社會般把伊朗妖魔化,影片中的伊朗對于經歷過中國五十至八十年代的人來說非常熟悉
Persepolis是原波斯王國的首都。
Persepolis還是一部自傳體漫畫的名字,中文譯作《我在伊朗長大》。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以此為作品命名,是否暗示著作者對現今伊朗的不滿,希望伊朗能夠擺脫陰云,讓這個曾經輝煌的民族得到復興?又或者是否Persepolis代表的是強大的宗教和民族意識形態,但這種意識形態已經與時代不合,作者在自己的敘述中是想告訴大家這個現狀,并引起觀眾們的共鳴?
皆無所謂。政治和歷史不是我能把握的范疇,只想談點表面的東西。原作在很久前就做過推薦,我是給了5顆星的,因為值得。年前就聽說動畫拍出來了,只是直到現在才得到機會欣賞。首先,作為動畫來說,在技術上雖然算不上一流,但也可以吸引一些眼球了,只是就原作來說顯得花哨了些,不那么樸實了。另外,作為改編的電影來說,我卻比較失望:整部片子從頭到尾都像在按快進健一樣(讓我想起福音戰士的劇場版,就是拼接的TV版),是拼接的漫畫書,于是這樣就造成片子對什么都淺嘗輒止難以深入,整個看下來就像聽完了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誠然,作為漫畫
<<我在伊朗長大>>,中文書名翻譯好得很,點到主旨: 不要忘根 表里合一
Persepolis: An ancient city of Persia northeast of modern Shiraz in southwest Iran.
原名反而失去了那樣深長的意義。
看戲時 觀眾想找到共鳴,觸及內心某回憶某情感點的電影,是好電影的一種。 對政治國際新聞全不通曉,不能像其他評論般,數算出伊朗多年局勢來跟中國香港的情況作比較。
但心中所共嗚的,在于自己的行業: 平面設計。
有幸在倫敦留了四年多,而且在心中的大院校完成了兒時夢想的設計學位課程,還找到全職的設計工作,心里著實感恩。我就像Marjane在奧地利時體現自由一樣,是只飛翔的小鳥。歐州的確是藝術天堂,四處也是藝者,音樂人,上學上班時可以跟同學同事高談闊論設計的事,而且大家都很有想法,每次談起藝術都是手舞足蹈,歡愉非常的。
而且客人和老板對 設計師的工作相對地尊重,我可以大膽的跟上師爭論設計的好壞,論點利落,立場清淅。是文化氣氛吧,這里是設計天堂,社會是由頭至根的Respect創作。自由,確實是多么的可貴。
想家嘛,初次愛情吃苦果
保守禁錮的背景之下,外婆說,“在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小人,把他們逼的狗急跳墻是很愚蠢的,會讓你無法以直報怨,再也沒有比怨恨和報復更糟糕的了。永遠保持自尊,忠于自我。”爸爸媽媽希望我自由的成長,因此我能夠保持真實,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歷史的背景給予我更大的使命,小時候我“希望老奶奶們不再受罪。”我夢想成為最后一個女先知,長大后我為性別歧視發聲,勇敢追尋自己所愛。
幸運的是我擁有獨立的人格,勇敢的個性,遺憾偶爾我也會因為世俗而有些受挫
【我在伊朗長大】眼淚化作嘆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