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3 12:07
首映:2006-12-01
年代:2006
時長:85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3
觀看數:1608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從倫敦到布萊頓》猜到了結局!
如果讓你來編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兒子有多么痛恨自己的父親,你會怎么怎么編?如果這個說故事的人,一只在講一個女孩和一個女人如何逃避黑幫的報復,讓你為他們的命運緊張兮兮的,直到直到最最后,他才說了句什么,然后故事結束了。不同的人聽故事會有不同的看法。我這個聽故事的人,就因為這最后的一句話,覺得說故事的人,太精了。給了他一顆四星,還想再加半顆。
贊嘆影片的節奏,緊湊自然,毫不拖沓。不過感覺支撐起整個構架的依然是主角精湛的演技,Joanne假裝成熟,習慣性的在每個大人面前把自己的年紀夸大好幾歲,在Derek問她是否已經不是處女是狡黠的轉過頭漫不經心的說是,而卻又似乎毫無防備,即使黑幫老爸不懷好意的要拉她上樓前依舊天真的要些無足輕重的答案。不過孩子終究是孩子,坐上去布萊頓的火車就忘了前天晚上的慘烈,眼前只有大片大片的British racing green.依舊是五彩斑斕的世界,潮水漲落的海灘。至于Kelly,妓女只是她獲取鈔票得以生存的一個符號,就跟賣菜的小販,擺攤的鞋匠一樣自然而然,母愛的可望而不可得,失落的童年,對家庭的眷戀,她比誰都人格健全,而和Joanne的偶遇僅僅是某個出口使之釋放而已。所以我倒覺得Joanne喚醒了Kelly的母愛之類的話就扯的太遠。倒覺得她們的關系更象是朋友,而無論是Kelly 還是黑幫老爸的兒子即黑幫兒子應該都在Joanne身上找到了某個階段自己的影子。至于故事就多處難以理解,匪徒破門而入男男女女魚貫而出,怎么沒一個人想到報警反而人家穩如泰山的回憶了幾個小時
黑社會是最反映人性的舞臺,所以很多導演鐘情于黑社會并借此成名。當然,不必一定是打打殺殺,關鍵之處殺兩次就足夠鳥,這部片子的偉大之處既在于此。
這部片子敘事明快,風格獨到,對黑社會老大著墨不多,但最出彩的地方莫過于他。他話不多,都挺到位,有理性,有建設性,是黑社會老大的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個黑社會老大應該具備的高尚品質。
他老爹的死,貌似是小姑娘造成的,但老變態如此對待人家12歲小姑娘,不殺他殺誰?且看那一幕老大坐在床邊,冷冷地看著老爹流血而死,這說明,他對這個老爹還是很不爽的,不爽不代表不愛,他要找一個人擔當此責,皮條客便成了這條鎖鏈上的犧牲品。
故事的結尾,讓我忍不住再次贊嘆這位優秀的黑社會老大了。他關切地問“到哪兒去?有錢么?”并順便遞過一沓票子。
有這么優秀的老大,諸位小弟應該開心了。
無意中在一壇子上看到這片子的,一眼望去就有好幾個我很喜歡的賣點——英國黑幫、獨立電影、三段倒敘、結局出人意外,還被坊間奉為06年最佳英國片,之前的幾部英式黑幫我是一部不落,所以這片子也讓我有點兒期待。看完后感覺短小精干,劇情相當緊湊,內容講一個有戀童癖的黑幫老大找雛妓,結果被小女孩也就是女主角捅死,然后他兒子就發了瘋似的要找到這女孩,大概就是一個晚上的故事,最后小女孩被逮到之后……嘿嘿,懸念。
這電影蠻對我胃口的,結局不錯,敘事手法也好,而且滿片子倫敦口音,聽著上癮,比較讓人汗顏的是對白中粗話出現的密度十分之高,不夸張的說大概三句話中就有一句是四字國罵,英國底層的味道相當濃郁,聽完后簡直讓人忘了英倫還有另一個極端——紳士風。
導演是極簡主義者吧,這個電影沒有讓我有想再看一遍的欲望,多奇怪的,跟我看之前的想象有很大差距,不是很多報紙都給了5星嗎,我覺得一點刺激都沒有,因為我事先看介紹知道這個片子大概講的是兩個女主人公從倫敦逃亡到布萊頓,而且因為有點空洞,我也不能全神貫注的看片子,如果導演就設定那么幾個主要角色的話,要不同時出現,要不同時消失,這就讓我想拿《殺死比爾》和他對比,其實我知道這兩部電影完全不是一個類型,但共同點是殺片也是就幾個主要角色,可是他們的出場有一定順序,于是殺是講了一個的故事,中間還會有音樂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ltb總是兩個女主人公一起出現,這點我十分討厭,就不能給其中一人單獨出場的機會嗎,越往后看就覺得導演越來越不能自主了,要不就是幾個主人公一起出現,我覺得導演不能把對畫面的控制和通過畫面把要表達的主題突出這兩個技巧結合在一起,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通過畫面表達主題的能力,而太注重對畫面的控制,而對畫面的控制可以是單獨的一方面,但如果就算你控制得好,但沒有突出你的主題,你又何必這樣安排呢
《從倫敦到布萊頓》猜到了結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