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這部電影真心沒有設置太多文化壁壘,讓非西方文化圈的觀眾看不懂;它反映的恰恰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對不同地區文化、對一切界限的消除,以及新界限的建立。比如女主與羅馬尼亞同事交流沒有任何語言上與價值觀上的障礙,因為他們都是說著英語、標準化的“國際企業人”。比如一方面石油公司的總裁想把孩子送到私立國際學校,一方面是首都的平民窟。女主帶老爹逛羅馬尼亞時也沒有展示羅馬尼亞的“特色”文化標志,而是帶他去了一家典型的大商場,所謂新時代羅馬尼亞的象征與驕傲

我已經很久沒有為了某個情節笑得那么十三點了,偏偏這笑苦澀得很,下一刻可能笑容就會僵在臉上。這部莫民奇妙的電影還真是莫民奇妙得戳中,你有多久沒有沒心沒肺得放肆開心過了,在社會中混生活的你應該成熟穩重獨當一面了吧,還記得最初傻不愣登的自己嗎,你對自己現在的對外形象還滿意嗎,你還表里如一嗎,我們心里還存著原來的grestest love嗎。

忙碌都市青年的空虛危機。這種片子如果沒有主事件,全靠細節支撐的話,很難刻畫好。如果沒有能力提煉時代共性、年齡共性的話,會顯得空洞,說服力不足。有能力提煉的話,就是《阿甘正傳》。說真的,刻畫一個時代和年齡共性,非大師不能做到。
順序是:有能力提煉共性,好電影——無能力提煉,選擇一個主事件——無主事件,至少要有幽默感——無主事件,無幽默感,至少要有一場戲在情感/情結上動人——以上全部做不到,但是細節豐滿且用心,合格——以上全部不符合,眼高手低的精致爛片。

一看到德國人拍的就覺得不可能是喜劇片,果不其然雖然不至于流淚,但也看完心酸。一位離異的德國老男人,渾渾噩噩且活著,唯一讓他驕傲的就是女兒。女兒突然回家鄉開會讓父親有了近距離接觸女兒的機會,可是女兒一刻不停的電話讓父親放心不下。父親偷偷的跑到布達佩斯女兒工作的地方,對于突然出現的父親讓女兒不知所措,矛盾沖突接踵而至,而女兒的濫交嗑藥更讓父親揪心,最后父女在裸體派對中的和解更是讓人驚艷。最后引用龍應臺對兒子的一句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托尼·厄德曼》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中最好的兩部,另一部是《推銷員》。雖然《托尼·厄德曼》這次因為對手的各種buff惜敗,但不失為一部好電影。德國電影的那種下里巴人的哲學勁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果體party那一段更是簡直了。
這也是一部關于面具的電影,影片一開始老爹對快遞員開玩笑時的拙劣妝容就預示著這點。當過音樂教師的老爹過著半退休的生活,沒事兒就好搞搞行為藝術,生活中隨身帶著夸張的假齙牙,時刻準備著進入戲劇狀態給身邊的人一點驚喜,完全無視周圍人的指指點點,表演十分投入

托尼·厄德曼: 在回旋往復中投入愛的懷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