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00:26
首映:1986-08-08(美國)
年代:1986
時長:89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9
觀看數:28630
熱播指數:321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伴我同行:約翰·庫薩克出演,電影讓我回憶...
我喜歡這部電影。
我覺得電影重要的不是找到尸體,不是出名,而是在沿著鐵軌的路途中找回迷失的他們自己。
有些東西無論多么美好,只能經歷一次。當期限已過,我們能做的就是趕快忘記,或許不是忘記,因為有些東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忘記的。而是趕快調整心態,投入下一件事情。
就像結尾時戈帝的一段獨白:后來我們跟泰迪和維恩越來越少來往,最后他們變成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這種事是難免的!有些朋友常是一閃而逝,就像路上的行人一樣。 我覺得當時的戈帝把這段很讓人痛心的獨白說的風輕云淡,沒有一絲的不舍和懷念 。可能這就是成長。成長的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成長的結果更讓人心痛和麻木。
不知道為什么我竟病態般瘋狂的喜歡著最后的一段獨白,我覺得那段獨白深深地觸碰了站在青春尾巴上的我的內心的不安和害怕n年之后自己的那種無動于衷與麻木。我想在我還能被一部影片一句獨白感動的稀里嘩啦的年紀,借助一部電影大聲的哭出來,告訴世界“我不想長大”,問問世界“我還能孩子多久”,求求世界“請不要把琉璃心的童年帶走"。。。
還是想說
不是想去寫什么影評。僅感慨下童年。
影片吸引我或者讓我認為它好的不是它的主線冒險、去找那個死去的同齡小孩;小孩子之間的友誼。而是他的整個大背景 鄉村 童年。
所以就影片而言前部分使我感動。
為什么這么說,看完電影后我覺得很驕傲。
也許許多同齡人的童年還在大城市或者縣城享受的父母在身邊各種娛樂玩具,各種關愛呵護,我不羨慕一點都不。
我不愛上學,這在小學就有所現,媽媽讓上小學一年級,我鬧著不去,就把我送回了鄉下的姥姥家,讓我去玩。以后的每個夏天的假期都會一放假就回去。
我在鄉下,我被太陽曬得又黑又瘦,我與農村友鄰家的孩子竄梭在小村莊里,在那個小村子里面沒有我們腳印不存在的地方。沒有我們笑聲無法傳到的空氣。
現在回想有過悲傷或者哭泣嗎?
真的沒有。
爬樹掉下來了不會疼哭,坐地上緩一下或者拍拍屁股直接走人。
鉆教堂碰到洞里的馬蜂窩被蜇了一身,鉆出來就跑,甚至疼痛都沒感覺到,只顧著跑了。后來為了泄憤把村子里瓦房屋檐下的馬蜂窩捅了個遍,捅掉之后烤了吃。。。。。。。。
《伴我同行》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尸體》,看書時對克里斯這個人物心懷戚戚,他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重重壓力下,竟掙扎出了幾乎不可能掙脫的泥淖,卻功虧一簣被命運的偶然擊中。文字的豐滿和復雜是電影所不及的,但電影以瑞凡.菲尼克斯(River Phoenix)做了補償,這張又美麗又脆弱的臉,抵得過千言萬語。
瑞凡23歲的年紀離開人世,早夭與美麗,讓他持續被憶起,被驚嘆,被唏噓。看著這張時光尚來不及侵蝕的臉,我想到《漫長的告別》里艾琳留給馬洛的遺書:“光陰使一切變得卑賤、破敗、滿是缺陷
這是一段很悲傷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關于這部電影,我所想到的,只有孤單。在看到電影結尾處交代主人公們此后的人生歷程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主人公們在那個冒險的夏天結束以后,都成為了孤獨的個體。
維恩過上了安穩的生活,沒有冒險,也談不上夢想,這似乎是很適合他的人生軌跡。
泰迪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入伍的夢想破滅又蹲了一年牢之后,那個曾經夢想成為勇敢戰士的孩子,現在活得如同一潭死水。
克里斯成為了體面的律師,諷刺的是,當這個自小被視作問題少年的孩子長大后
關于幾個身處逆境的孩子如何獲得力量的電影, 孩子自我感覺不好,但是又無法從別處獲得認同,于是他們互相安慰。旅程中每個人的性格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戈迪很認真,優秀哥哥意外死亡,被父親冷漠;克瑞斯粗魯頑強,因為家里的壞名聲承受著所有人的偏見;泰迪愛搞笑愛冒險,父親被送到精神病院所以遭人歧視;維恩是膽小又好奇的小胖子。
聽說克里斯因為勸架意外死亡,作家戈迪回憶起他12歲時與3個伙伴為了上電視當英雄而踏上尋找尸體的冒險旅程。維恩偷聽到鐵路旁尸體的事,大家收拾行囊出發
四個興致勃勃為了上電視去越過叢林,沿著火車軌道去看尸體的孩子們,短短兩天不算完美又已經足夠完美的旅行。
“我們只離開了兩天,但回來時,都覺得這個小鎮變了,變得更小”
“我永遠也無法離開這個地方,是不是,戈帝?”
“你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的事”
“是的,當然”
最終他們都離開了這個地方,過上了不同的生活,那段回憶真的美好到深深藏在內心深處。
想起以前,想起曾經,那個她,那年夏天。。。
淚涌。
伴我同行:約翰·庫薩克出演,電影讓我回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