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0 12:09
首映:1994-12-16
年代:1994
時長:121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0
觀看數:78170
來源網:三年影視
《不朽真情》又是一個被藝術繆斯親吻的人
視頻:7.91GB 畫幅:21:9全面屏
*【以下截圖盡可能還原中英文對白,我不會翻譯都是電影截圖】
Soon we shall live together, and what a life it will be
I did not arrive here until 4 in the morning.
中文字幕簡體與繁體的差異(截了2幅下同)
At the last stop, they warned me against traveling at night,
but that only tempted me.
The coach had to go and break down on? Such a terrible road for no reason.
Just a country road, and now I am held up completely.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銘,對于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里淡出鳥來。于是,根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于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績慘淡之后,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占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恒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
最近在看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然后就不期而遇了這部電影。
書還沒有看完,這篇影評也準備在看完了書之后補完,但是這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也為貝多芬傷心的兩幕不得不講。
當貝多芬講耳朵貼近鋼琴,彈起月光曲(或許是另一首名曲)的時候,他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一瞬間,仿佛遠離了所有的煩惱。
當電影演到歡樂頌的時候,鏡頭進入到貝多芬的回憶,他想著自己從殘暴的父親那里逃出來的時候,想著當時滿天的星空,想著自己躺在水洼中看著天上的星星,幻想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他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而正是這種無可抵御的快樂支持著他在悲慘的生活中保有希望,譜寫偉大的樂章。
2008-04-18 23:45:37
今晚看了1994年的電影Immortal Beloved. 電影的故事由貝多芬去世后留下的收信人是“不朽的情人”的情書展開。
看完電影后的唯一的感受是: 歲月流逝, 唯有藝術和愛情永存!
多年前看過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 依稀還記得書的結尾: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The Origin of the Letters
July 6, in the morning
《不朽真情》又是一個被藝術繆斯親吻的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