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說
我一直在想
偽裝成一個大人物總比做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好
然后彼得說
你怎么會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呢 你最不可能是這種人
溫柔又真誠
有人也曾對我說過這樣的話
真叫人感動
但是你明白嗎
這樣完美的像彼得
優越的像迪克
善良的像瑪吉的你
我不懷疑說這些話的你
我只是確定我完全不是你說的那樣
啊你會說我太不自信
你會說我明明有如此多的優點
你會說你有多喜歡我
我所認識的女孩
我努力接近的那些女孩
她們才是真正的someboy
而我真的只是一個nobody
我想融入他們的世界可我偏偏又不屬于那個世界
所以我陷了進去
用謊言和面具
不斷掙扎
如果我把地下室的鑰匙給你
你要么被里面的黑暗吞噬
你要么就會永遠地離開我
無論如何
我都會被孤獨一點點吃掉

印象1:男主穿上花花公子的禮帽、西裝、領結、皮鞋,放著音樂,在鏡子前跳舞,頓時有了一種音樂劇的氛圍。
印象2:波光粼粼而又暗沉可怕的海面,陰影明暗之間,男主抱著一個血跡斑斑的死人,躺在一艘同樣血跡斑斑的船上,仿佛死去,背景音相當詭秘。
印象3:Peter趴在床上看樂譜,Ripley坐在床邊,把頭伏在他的背上。Peter輕笑,Ripley開始把玩腰帶。Ripley一個人回到房間,從墻上滑下,坐在床頭柜上,半邊隱藏在黑暗里,背景是Peter的聲音,而后黑暗越來越大,直到將Peter吞沒。

我覺得我能理解為什么這部片的大部分評分都集中在8了,因為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把一個狡猾自卑渴愛的人刻畫得太好,但在表現這性格的過程中又有太多人受害、死去,尤其是最后愛著Tom的Peter,就這樣在傾訴愛意的途中被勒死。這是多少人一生求而不得的美好場景啊,而且他還這么英俊且善良。在看了這樣種種的場景之后,在有意無意地將Ripley的求愛不成的慌張尷尬與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地重合之后,是真的沒有辦法打出5分的。承認這是部好電影,但卻做不到完全的認同,因為這種認同,就好像是對自己的一種判決一般。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些Ripley的影子的吧,因為在愛情中,再自信的人都是會有一絲自卑的。如果ta不喜歡我怎么辦,如果ta甚至不屑我的感情怎么辦,如果真的愛上了一個人,也許你再有錢再美麗也是沒有用,因為重要的只有一點,ta的喜好。自己再好,也不一定是ta喜歡的那種好,更何況大部分的我們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更何況電影里的Ripley還這么窮,這么地“無趣”。這樣的落差,簡直讓人無法面對。啊這令人不堪的愛情。

我是個出身卑微的路人甲,現在也依然是個無名之輩。有幸還是略微見識過一些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我并不覺得人非得追求到這種生活才能感受到幸福。
我知道有些感覺自己投錯胎的人看過這部電影之后,流露出了對Tom的深深同情。我對此完全能夠理解,但是完全不能茍同。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就會追求相對較高層次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但是在有些人眼里這些都可以用金錢來兌換。我認為高層次的需求,基本上可以歸納為追求內心的幸福感。

天才瑞普利: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作品,如果你是Ripley,從被要求去羅馬找兒子開始,你會怎樣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