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避及的新浪潮
發自心底,不愿在新浪潮的問題上有什么言論。作為旗幟或是像徽,一輪潮退,似乎沾染它的氣息便是頹喪,先前與友人嬉談臺灣電影,無不惋惜,新浪潮的生搬荼毒了臺灣電影,甚至討論譚家明與王家衛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在光影間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中游走,感慨一度亢進的創作勇氣、澎湃的文化氣息,甚至連同停格、跳接、標題之類的特征鏡頭也成為后人膜拜的形式。
或許我們原本不該在乎許多,僅僅是電影罷了,作為靜靜的觀者,只為聲色故事動容,只為顛沛人生感懷,只為……對于手冊派旗手弗朗索瓦?特呂福(Fran?ois Truffaut)的《最后一班地鐵》(Dernier métro, Le)再次拾起,固執地寫寫。
大師晚年的地鐵
1968年五月運動之后的決裂,大師之間的指責,對于戈達爾的譏諷和詛咒(曾經激進過,但拍完《四百擊》后就江郎才盡,不懂拍電影,只會講故事),特呂福正是選擇了《最后一班地鐵》作為回敬。
很多人不齒于這部電影的平庸,誠然,特呂福在原創力方面遠不及戈達爾、里維特、侯麥和雷奈

喜歡男女主角和劇情。
去年2006正是薩科奇和老婆緋聞滿天的時候。
未來的總統夫人拋夫飛去美國找富商愛人。老薩在競選同時焦頭爛額的想擺平家庭。
不久,競選成功,Paris Match封面上美輪美奐的第一家庭照:老公、漂亮的老婆:他的王子一般的兒子們;她的公主一樣的女兒們(記不清了從屬關系了,可能是她的兒子們;他的女兒們);他們倆的可愛小兒子;
法語課課間的時候,女生們看著雜志唧唧喳喳,說老薩簡直一身Scandale(丑聞); 結果外教法語老師非常驕傲的說:
Ce n'est pas Scandale. Il est tres tres Francais!(此乃法國特色也!)還有人家是追求愛情、忠于愛情,純屬家庭私事,等等;
然后又倒打一耙,說, 你們中國人富人都找二奶,才是Scandale那。

最后一班地鐵:政治還是藝術,這是個問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