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31 17:31
首映:1989-03-24(芬蘭)
年代:1989
時長:78分鐘
語言:英語,芬蘭語
評分:8.4
觀看數:75791
熱播指數:18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唱歌也要看場合
我看喜劇片不多,但幾乎看到的每一部都是經典:卓別林,僵尸肖恩,波拉特和這部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
總結了這些電影,再對比現在國內很火爆的某些喜劇電影和綜藝節目,我發現,真正的純粹的幽默并不是依靠夸張的肢體表演,拙劣甚至低俗的插科打諢來體現,真正優秀的喜劇片是建立在與個人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對抗之上的。換句話說,如果一部喜劇電影,有直視人性的荒誕,世界的荒誕的勇氣,并不憚于用更離經叛道的方式表現出來,這部電影就是接近于偉大了。這也意味著,喜劇電影不是一味用來逗人笑的
荷葉們的影評:
明一:雖然看之前知道是一部芬蘭片,但是還是被影片異國情調的幽默弄暈了頭,很快樂的一部電影。公路+男孩+音樂。里面的角色都很快樂,就算演員不在鏡頭焦距里,但是也是快樂的表情。很喜歡這部89年的片子。
Lyric: 這部電影是芬蘭導演的,他關注的是社會地層人的生活,用的是很輕松幽默的方式。我覺得中國導演應該學習一下國外導演,多多關注社會地層人們的生活。其中他們的經理人有象征的意義,代表一種專政。后來他離開了,正好1989年蘇聯解體了。
小飛: 導演把他們其實很艱苦的生活用電影的方式美化了,用輕松的方式講述的是一個美國夢。對影片中他們第一次演出失敗只能露宿街頭的影像感動,反映了搞音樂的人他們的一種不穩定的生活狀態。其實也應該關注影片音樂里的歌詞,其中有印象的是講述一個男孩和女孩的一段輝煌時光。
真水: 這部影片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詼諧。反倒讓我很想去了解音樂人的生活狀態,包括他們的精神生活。
Lucifer: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另外的一部電影叫做《波拉特》,也是講外國人來到美國人的故事
這部片子已經二十歲了,實屬相見恨晚。就僅僅是奇裝異服和怪異舉止都已經夠吸引人了。還有那么多種類的音樂類型。從搖滾到鄉村、爵士、甚至還有披著鐮刀斧頭旗放聲歌唱。
整個片子幽默詼諧,又好玩又熱鬧。那個年代的流行元素處處可見,是懷舊人士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啊。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個不舍不棄一定要加入到飛機頭團隊的啞巴(應該是不會英語)。他只有一戳毛,鞋頭也不夠尖。可是他一直努力著,從田野里被揍到偷偷的搭運貨機到紐約一直跟到墨西哥。在途中最后用一條魚捕獲了大家的胃一起去到墨西哥。最后喚醒了那個早已凍僵荒野的吉他手。帶著夢想實現的征兆和他們一起融入到墨西哥炫彩斑斕的夜色中。
影片最終他們在墨西哥一炮打紅,經紀人大概是良心發現離開了。看到這里不免心酸,征美卻在墨西哥紅了。皆大歡喜的結局總是蘊藏著更多的無奈。導演用著輕松幽默,公路片特有的沿途美景的陪襯的手法,講的卻是一個簡單的追求夢想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或者始終擦著邊。終有一天,你的夢想會實現。
非常喜歡這片子,它讓我想起之前看庫斯圖里卡的《巴爾干朋克》,快樂又憂傷的斯拉夫樂手們的漂流記。在這些片子中,音樂變成非常純粹的東西,直抵內心。
阿基的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美國導演吉姆賈木許,賈爺在里頭客串一個賣二手車的。這兩位爺都是我非常鐘愛的人兒。
他倆都熱衷搖滾,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他們這么酷。他們把搖滾樂或是好聽的音樂放在片子的重要位置,并不僅僅是陪襯和渲染,而是線索或是點睛之筆。比如賈爺的《神秘列車》,用的是午夜電臺播放的貓王老歌做線索貫穿三段,阿基的《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里那群梳著夸張飛機頭穿著尖頭鞋的列寧格勒牛仔在美國各地演出樸實動人的歌曲。
賈爺從不按牌理出牌,他招數太多了你猜不到他下一招打哪門哪派的拳腳,一定要讓你的觀影預期全都落空。你跟他過招會很沮喪,因為他四處游走眼神飄忽你招招碰不到他衣角。他很喜歡把電影分成幾段,少則三段,多了可就數不過來了,最夸張就是《咖啡和香煙》。有時臺詞不多,有時多到變話癆,而且有些臺詞不引領劇情發展,琢磨也是瞎琢磨。
而阿基呢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作為阿基最好的電影,酷到極點又浪漫到無可救藥的魔幻主義,就像是偉大的默片+百年孤獨的偉大作品,我還沒有看到真正靠譜的解讀。
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在89年這個巨變時期拍攝,名字中帶著列寧格勒,又很明顯地出現了斧頭鐮刀旗、民主主義、服從和剝削元素的電影,你不可能繞開政治隱喻去看它。
比如,如果你把這個先是高高在上說一不二,盤剝樂隊成員,享有明顯特權,而后被覺醒的隊員推翻,帶著樂隊嘗試了幾乎所有曲風,最終在墨西哥獲得成功后神秘離去的經紀人,看成戈爾巴喬夫
昨天晚上又去了大夢,本來想看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蘇菲的選擇》,結果片子有兩個半小時,看完就接近十點鐘。實在是不好意思延長店員們的工作時間,盡管他們非常友善,乃至我每天都只看一塊錢的片子都耐心地幫我放。
后來跟大家一起看了貓貓推薦的公路電影《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導演:郭利斯馬基),這個片子講述的是一個芬蘭偏僻山莊的古典樂隊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本想在紐約發展,結果被酒吧老板以“現在流行的是搖滾而不是古典”為由支往墨西哥的故事。整片時常78分鐘,包括搖滾,古典,鄉村,爵士在內的各種音樂元素融入其中,通過牛仔樂隊由北向南的巡游而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兼收并蓄的美國各地所流行的音樂風格大有差異,東北部是爵士,中部是鄉村,再往南是搖滾。
經過20世紀早中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北美成功地取代歐洲,成為了世界中心。它雖成功地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短短200余年的建國歷史卻總無法改變期文化沉淀根基不穩的事實。終淪為“文化工業”的濫觴之地。它還是世界上最能讓異鄉人找到身份認同的地方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唱歌也要看場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