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5 23:41
首映:2015-09-06(威尼斯電影節) / 2015-11-26(意大利)
年代:2015
時長:125分鐘
語言:英語,意大利語
評分:6.3
觀看數:8551
來源網:三年影院
“假日驚情”2015年度佳片,Ripple Behind the Splash
哈里的生命終究還沒瑪莉安的名聲重要,最后那個意大利警官居然在下雨天找瑪莉安簽名,而置哈里的死不聞不問,其實影片起初,哈里吃飯訂不到位置,他利用瑪莉安的名人效應占了一點便宜,也是用了瑪莉安的名人效應等等,此劇中的哈里注定是悲催的,分手了前女友、女兒被搞,最后自己的命也丟了。這真是“誰能比我慘?”中的典范了。
首先說明,我沒有那么牛逼,什么致敬什么隱喻我都不懂。
我只是很簡單的想說,我就喜歡歐洲電影這種花兩個小時告訴你,哪有什么大道理,哪有什么意義,哪有這么多引人深思和回味無窮。就是一場空。
這部電影嘛。身體力行有沒有。
但是不得不說,這電影要是讓歐洲演員來演,說不定那種“慌什么,屁事沒有”的感覺能出來,不過不過,又缺了點美國好萊塢演員那么點一驚一乍的荒誕感。不好說不好說,算了,愛誰誰。導演不錯的,進退得宜。
除了叨逼叨逼個不停這點很歐洲之外,一上來就裸你一臉也很歐洲。這片我估摸著在中國上映不了吧,不然起碼得剪掉1/5。
ps:記第一次在蘇黎世的Arthaus看電影,占據市中心的位置,專放小眾的藝術電影。希望國內也能多點這樣的小眾影片電影院,別搞什么IMAX了。
盧卡 瓜達尼諾在2017的作品《請你的名字呼喚我》譽滿全球,豆瓣給出8.8的高分,可見其受認可的程度。其實導演在2015年的作品《假日驚情》同樣精彩。
這是一個充滿嫉妒、情欲的故事,男主人公費因斯帶著女兒突然造訪正在鄉下休養的前女友蒂爾達,和蒂爾達生活在一起的是當初經費因斯介紹認識的馬修。費因斯試圖與蒂爾達重修舊好,在極力取悅前女友的同時,忽略了馬修的厭惡與女兒對馬修的誘惑。結果在遭到蒂爾達的拒絕與得知女兒與馬修的關系后,費因斯妒火中燒惱羞成怒,與原本已反感之極的馬修發生沖突
我看這個片子無非就是沖著我的女神Tilda去的,她和這個導演好像已經合作過三次了吧,之前的《我是愛》,這部《假日驚情》,今年也有一部就是《陰風陣陣》。我想說一個導演能和一個女演員合作三部以上作品,那真的是對這個演員有特別的偏愛。確實我們的女神和很多導演都合作超過三次,另外我知道的就是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我在想如果我是導演,我肯定也要想盡各種方法和Tilda這種神級人物合作。哈哈扯遠了!
我來說說這部電影,首先導演貌似非常喜歡意大利的風景,《我是愛》也是發生在意大利
雖然只在電影院里看了一遍,不敢說對白百分百聽懂了,但是非常喜歡這部片子,所以想談談我對劇情(主要是結局)的理解。
片子的前100分鐘盡管輕松詼諧,但在音樂和一些鏡頭的鋪墊下顯得暗流洶涌、充滿張力,直到最后harry粗看突兀、細思合理的死,所以歸類為犯罪和懸疑似乎很自然。但我覺得它的重心還是在人性和倫理上的。
片中的小島、隱蔽且花木繁盛的私宅、頻頻出現的蛇我個人覺得有點伊甸園的宗教寓意吧。harry的出現很有侵略性,在幾次閃回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他對marrianne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所以他看似瘋癲的意外造訪,其實應該是有備而來的,甚至我到最后懷疑他把女兒帶來也是為了誘惑paul的--他在機場剛見面時有沒有提到女兒的年齡這一點確實記不清了。最后marrianne在機場送別harry女兒時給了她重重的一巴掌,我以為她是想到了這一層,當然penelope本人起初倒未必知情,但她最后登機前看到了父親的棺木,應該也被marrianne的那一巴掌打醒了,她的眼淚應該是為父親和自己流的悔恨的淚水吧。
harry的死雖然和paul有關
整個片子的凝聚力差一點…不過看到一些有趣的點
配樂挺奇特的,有幾個鏡頭很有意思 有些很詭異,沾到驚悚?拍到女性特寫 非常之性感 good 角度 男主和女主之間動作的特寫運鏡也非常的柔而曖昧!充斥著性暗示!鏡頭語言很撩
鏡頭有意識的在傳遞每個人的情緒以及氛圍
許多鏡頭很好看像時尚片,但同時劇情的力量就弱了很多,雖然有許多的暗示 但感覺看到最后沒有發揮作用?而且看到最后已經撐不住要跳著看了 最后的“fan"設置 文化差異并不非常感冒
“假日驚情”2015年度佳片,Ripple Behind the Splash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