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8-02 18:58
首映:2014-05-07(中國大陸)
年代:2014
時長:15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3
觀看數:83799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她認出了風暴:蕭紅和她的黃金時代》紀錄片《她認出了風暴》小議
如果你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考據派,可以看這一版的黃金時代。180分鐘的戲院版惹得考據黨不高興,你並且為坊間近乎低俗的解讀痛心疾首,質疑爲什麼大眾不懂得還要取笑它太文藝神經兮兮。因為戲院版只能是一個故事,有故事就變得感性,在一個時間點上你只能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讓故事進行下去,很多東西變得看不透,所以大家看完以後討厭端木,在150分鐘的《她認出了風暴》里主創解釋,他們以為的端木原來有另外的樣子。
這個先於戲院版出爐的150分鐘making of才是上帝視角,它讓觀眾出戲,離開30年代,站在今天,聽學者說,聽主創說,看他們是如何完成一個故事,在創作中理解蕭紅。
黃金時代這個電影項目對主創團隊來說也許是一個嘉年華。在這部making of里,可以感覺到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都非常的high,他們真的喜歡這種工作。首先題材是如何讓投資方心生怯意,但還是拍出來,已是了不起。製作成本高昂,劇本斟酌時間又長,在中國電影一派熱火朝天搶票房的時候,黃金時代到處都寫著不可能,反常態。
蕭紅的故事在歷史上只留下星星點點,她沒有張愛玲的故事完整
前幾天去圖書館,看到書架上滿滿陳列了民國時期的戰爭作家,蕭紅和端木蕻良靜靜放在一起,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卻在遠遠的位置,沒有交集又好像呼應著,整個畫面看起來矯情且憂傷….
幾部關于蕭紅的電影看下來,還是認為這部“文藝紀錄片的紀錄片”最顯真誠,是討巧的表達了自己心聲的電影。以前對于蕭紅的認識不同與此,這個版本看過,感覺很殷實。記得在看了《黃金時代》的那天晚上,就怎樣也無法入睡,雖是失望但還是抑制不住滿心的訴說欲。直到反復看完這部片子兩遍,才一氣兒得以釋放。
“很多作家的作品和人生是不能合二為一的,可是蕭紅,她的人生就是她的作品。”
這也就是為什么她的緋聞著名于她的作品,難道不是諷刺么?大多人一本她的書都沒有讀過,卻早已聽聞她的人生經歷。雖然女作家的私生活總是會引得大眾的注意,這跟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有關,但不知道為什么,相比林徽因、張愛玲等,蕭紅總是令人分外好奇與迷戀。多數的經典總是會在痛苦中出現,是她的經歷造就了她的文字,成全了她的寫作。
蕭紅好像是這大時代背景中的一縷細絲
幾張截圖,當作觀影筆記,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紀錄片《她認出了風暴》將以電影《黃金時代》為起點,將歷史上真實的蕭紅以及她的文學創作,乃至當時的中國文學特別是左翼文學的歷史狀況做盡可能完整的描述和還原。描述女作家蕭紅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她的作品、她的愛情以及她所處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再依靠豐富的電影拍攝花絮、對主創深入的采訪、專家的解讀,在電影、歷史、歷史人物與明星演繹之間自由穿梭。歷史(真實的蕭紅)和現實(電影的拍攝)將會作為兩條始終貫穿的線索
湯唯的臉上沒有蕭紅的苦難、滄桑、堅毅和天真,她把蕭紅演成了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世家小姐,在紀錄片中,我也沒看到她對這位野性生長又脆弱不堪的女性的敬重,真的令我非常失望。而郝蕾和王志文的解讀和表演可圈可點。
題外話,我一直認為蕭紅的感情經歷被過度解讀,蕭紅的文學成就來自于她從小被壓迫與被保護相矛盾的經歷,來自于她與生俱來的對女性苦難命運感知的天賦。無論是蕭軍還是端木,只不過是她人生中必經的幾個男人而已,就像是許廣平于魯迅
人生如寄 蕭紅
一 靈魂
1941年,蕭紅在香港病逝,逝世前兩年,她和愛人端木從武漢來到這座孤島,居住在九龍的公寓里。這里是蕭紅人生漂泊路上的終點,哈爾濱、北京、青島、上海、臨汾、西安、武漢、東京、香港,短暫的三十一年從未停止過動蕩。她對蕭軍說,你知道我別我所有,只想有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寫作。這正是蕭紅矛盾的地方,少女時的私奔叛逃,注定了這個情感豐沛而熾烈的女作家無法過普通人的生活,是漂泊和悲劇命運催化她的敏感天賦,成就了她的事業。一個沒有職業、婚姻和面包的女人,終生在愛情和文學的世界里徘徊, 不食人間煙火。
香港的生活和往常一樣寂寞,依舊有愛人陪在身邊,筆耕不輟,此時在革命的浪潮中,蕭紅隱退了,或許她真的倦了,她開始回憶靈魂覺醒的故鄉,呼蘭河,回憶她的祖父和童年。那是一顆種子萌發的時候,還未曾遇見那些深愛過的男人,還有對未來最美好的期望。
呼蘭河暮色的天空活像一間籠子,困住人的情感,人們臉上是青灰色的,天和山也是青灰色的,一個孩子眼里寫滿了對色彩,節奏和奇遇渴望,如果在現代
《她認出了風暴:蕭紅和她的黃金時代》紀錄片《她認出了風暴》小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