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19:12
首映:2014-11-25(美國)
年代:2014
時長:5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9
觀看數:61464
來源網:三年影視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關于《Interstellar》里的黑洞與蟲洞可視化的論文與其關鍵內容意譯
在看完電影的這一周里,我把電影的紀錄片補完了,果然一部好的電影呈現離不開一個團隊所有人的通力合作,更何況這真的是一個夢幻般的團隊啊!!!即便是在物理學最前沿的物理學家,曾真實踏入太空的女宇航員,兩位頂級顧問光芒映襯下,電影主創團隊的角色也并不會顯得稍稍遜色,而是讓物理學家真正的從知性知曉理論天體到視覺上感受得到,也讓宇航員把挖掘航天種子的希望寄托在這部電影上,大家都謙卑又激烈地融合了,創造出了一項影視界的里程碑(最離譜的是他們真的在電影拍攝結束后發表了論文!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紀錄片是discovery拍攝的。
電影分級TV PG
the foundation of this film are ruled in real science.
Kip thorne(194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開普勒空間望遠鏡
羅森布拉特最早提出構想,1984年博魯茨基重新研究這個思想,并決定實現它。1992年第一次提出項目,四次被拒,2009年發射。
功能:捕捉地外行星的凌日現象。
技術:CCD(感光耦合元件)
2宜居帶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太陽系中這個范圍是距離恒星0.99~1.70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就是1個天文單位)。
3開普勒16b 首顆圍繞雙星系統存在的行星。(二體?)
PH1,存在于一個四恒星系統,它是從開普勒觀察的數據中找到的,發現者是民間科研愛好者。
開普勒9有兩個行星,9a和9b。
4開普勒10b,最像地球,半徑是地球的1.4倍,質量是地球的4.6倍。但是因為離它的恒星太近,他的表面都是液態的海洋——熔巖。
首顆太陽系外巖石行星
5開普勒186f,圍繞紅矮星旋轉,距離地球492ly。
紀錄片提出問題
Kip Thorne在《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的紀錄片里說,這次對蟲洞和黑洞的可視化,夠他寫2篇論文了。然后我就一直在找他寫的那2篇論文。
在紀錄片里,有一篇叫做《Warmhole Lensing Length and Diameter》的論文的打印稿一閃而過,是他本人作為唯一作者寫于2014年5月19日的。很可惜,這篇論文我在網上未能找到。哪位好人找到麻煩告知一下……
不過最近發現了貌似就是Kip Thorne所指的這2篇論文,大家可以下載來看。
黑洞可視化的論文是他于2015年2月16日上傳到arXiv.org的《Gravitational Lensing by Spinning Black Holes in Astrophysics, and in the Movie Interstellar》。論文的鏈接是:http://arxiv.org/abs/1502.03808
蟲洞可視化的是他于2015年2月16日上傳到arXiv.org的論文《Visualizing Interstellar's Wormhole》。論文的鏈接是:http://arxiv.org/abs/1502.03809
這2篇論文的關鍵內容我在這里簡要意譯下:
【黑洞可視化的】
他們做了一個特殊的渲染器叫做DNGR,全稱Double Negative Gravitational Renderer
我是看了電影再來看的這個,感覺確實不錯,本來我看電影的時候還覺得想象力不足,故事有點俗套,但是看了這部科普片后,覺得也能理解,畢竟受限于科學,而且看了這個才知道這部電影確實非常嚴謹,連蟲洞都是用方程式模擬出來的,真是厲害,而且作為一部科普片,真是非常有意思,確實給我科普了很多我不懂的東西,雖然感覺不夠深入,但卻非常有意思,尤其關于蟲洞和黑洞的解釋我還是第一次知道。
可惜作為一個學渣,我還是沒完全弄明白相對論,尤其還加入了引力以后……
說實話,感覺看了科普片后比看電影給人留下的遐想還多啊,畢竟總覺得電影最后的第五維和未來人類選中主角女兒的段子感覺有點時空駁論……而看完這個以后卻能給人能多的想象,人類的未來究竟會怎樣呢?人類的科技究竟能發展到那個地步呢?
衛星上的時鐘比地面時鐘每天要快38微秒。
一個有4億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就在銀河系的中心。
每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都有一個巨型黑洞。
如果一個人掉進黑洞,就會被黑洞拉成一根面條,然后被摧毀。
《星際穿越》盡可能地與科學保持一致。
南極是可以進行測量的、離太空最近的區域。
6500萬年前,一個直徑6英里的小行星滅絕了一半的地球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恐龍。
地球可能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直到今天,已有600多人到過太空。
可能還需要數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殖民火星,或建立圍繞地球的永久太空站。
科學與科幻結合,將埋下未來創造力的種子。
一開場的解說聲線,就注定要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星際穿越周邊學習1??——《星際穿越里的科學》
vol.1 關于科學 and電影
“深思太空 時間與宇宙的奧秘,會使一個人變得非常渺小,也許能降低我們的眼光,蹲下來專注地球,那該多好,但是,這對人類來說,終將是不可能的”
當電影藝術遇上宇宙科學和天體物理
曾經令人惶恐和恐懼的黑洞視界,卻被filmmaker們描繪地如此美妙和美好,充滿著濃濃的科幻色彩與配色想象
vol.2 關于宇宙與世界
“科學與科幻之間 源自深層次的創新驅動,了解未知的領域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關于《Interstellar》里的黑洞與蟲洞可視化的論文與其關鍵內容意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