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2 21:47
首映:1993-09-26
年代:1993
時長:40分鐘
集數:21集
連載:21全集大結局
評分:8.5
觀看數:61779
熱播指數:642
來源網:三年影視
它叫《北京人在紐約》,但它無關美國
這部電視劇我非常喜歡,在不同年齡段不同心境反復看,猶如電視劇的主題曲千萬次地問。問自己究竟是誰,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是否對得起自己,還是離得開“你”?
片中很多典型80年代有disco風格的音樂不知道叫什么,印象也不是很深。
開篇不久,王啟明與妻子在姨夫的車上觀看迷人的曼哈頓夜景時配的是一首廣為流傳的進行曲——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旋律節奏鏗鏘有力,起明與郭燕躊躇滿志。我非常喜歡郭燕的眼睛,亮如寒星。而前座的姨夫始終未發一言,像一座黑色的塔。隨著最后一個小節定音鼓一錘落下,車子剎穩,藝術家的手連同大提琴一起搬進布魯克林的地下室。
起明上下班日日穿過紐約的地鐵,人潮人海,一首someone道出幾許孤單與他眼中的眾生百態。
裂痕顯現,大李喊他們一起去參加華人聚會,當然大部分是北京人。臭貧、男女之間的曖昧、脫衣舞過后,畫面切至一架鋼琴,北京頌歌響起。鏡頭緩緩掃過,眾人唱的投入認真,表情凝重而沉淀。那色調也像是洗照片的暗房般的暗紅色。
燦爛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之前看過一句話。原句我忘了,大概是說,好的劇本,人物的下一步行動必須是非這么做不可、沒有其他選擇的。我在《北京人在紐約》里看到了這句話,特別是在郭燕身上。
推動人物做非這樣不可決定的,是性格與環境。
郭燕的一個突出的性格是清高。從她的穿衣風格就能體現這一點。劇中三位女性角色,阿春經常穿碎花或者鮮艷色的衣服,這不必多說。秀梅雖然沉穩,但也有花花的衣服。只有郭燕,從頭到腳都是文藝女青年的打扮:純白、深褐、淺咖、暗紅、淡粉色系的衣服,萬年穿的淺色牛仔褲
5分,推薦。
1 感受到了中美文化的差異。男女主角剛到美國第一天,就被姨媽就被安排住在了地下室(不知道是姨媽這么干,還是美國人習慣真么干,人情分明?想起部分中國家庭,七大姑八大姨攪在一起的亂,人情分明也有好處。)
2 學校發避孕套。
3 一個男生,當女友喜歡上別人想分手時,該如何處理?就像郭燕想離開王啟明時。
(1)盡量把男性特有的自尊心,也就是所謂“男人的尊嚴”放到一邊,嘗試冷靜下來。
(2)問問自己,怎么做對自己最有利?還要弄清什么算“有利”?打那個男生,揍這個女生,沒必要啊
從底層到上層社會的路想必有很多人在走,我知道有些人不走路,囿于自身的眼界、環境以及各種限制,他們無法跨越出正確的步伐。大部分人,或者說和我一樣的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待遇,所以我們努力工作,拼命賺錢。
王起明,來到紐約后,和妻子生活在地下室。沒有辦法完成自己拉大提琴謀生的愿望,英語不好也讓自己沒辦法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最后來到了阿春的餐館打工。切菜,洗碗,侍候客人,渾然一副底層勞動人民的面貌。王起明的可貴之處在于,他骨子里仍然有一股傲氣,老子是誰?是藝術家!!
看過“北京記憶”,
想起這樣一部曾經現代而又很糾結的片子
昨晚看完最后一集,
想談談局中人~~~起名&David的太太—郭燕
很現實很感性,
有點兒傻?
到底她有沒有愛過David
因為現實嫁的么?
當歲月和文化將親情腐蝕后
他們是否真的純粹?
而她的女兒寧寧用自己的行為報復她的父母
而他們彼此能給對方留下些什么呢?
“如果你愛她,就把她帶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
去到那里的人并沒有收獲天堂的幸福~~~
不知道曾經的人是如何看待那一段過往的亦真亦假的人生經驗呢?
我不會去欣賞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如果勉強有,或許是David
<經過生活的歷練,重新面對,用中國古話來形容就是“在哪兒跌倒在哪兒爬起來的人”>,
而最讓我費解的是 郭燕 ——一個有著中國傳統特質而面對異國文化洗禮后另人難以琢磨的女人~~~
很想了解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女人?
小時候看這部劇時,父母給我很多指導:王啟明是純爺們、不容易、是好人。阿春胡搞是個人精(聰明)+破鞋。郭燕愛上鬼佬就注定會被拋棄。鬼佬沒好人。寧寧是不懂事的作死孩子。大李和秀梅是好人。郭燕的姨媽太沒人情味。時隔30年,我再看此劇,大家只對阿春的評判有了天壤之別的變化。而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幾乎對每個人都有了顛倒黑白的感覺:王啟明是不容易 可那不代表他就可以肆意對妻兒撒瘋兒鬧脾氣 那是精神暴力。阿春未必是聰明,她只是個明白的可憐人
它叫《北京人在紐約》,但它無關美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