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30 23:17
首映:2006-04-20
年代:2006
時長:Hong Kong:
語言:粵語,英語
評分:7.0
觀看數:93250
熱播指數:2938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2006年度佳片,《四大天王》:金像獎里期盼的花絮電影
1995年,香港唱片業收入16億8千萬;2005年,香港唱片業收入7億;2005年,超過40新人涌現樂壇;2005年,演員吳彥祖,陳子聰,尹子維及連凱組成ALIVE進軍樂壇……
最早是在“春田花花同學會”的字幕里發現ALIVE這個組合的,還仔細研究過其成員,當時便感覺有點無厘頭,4人中也就吳彥祖有點市場,其他全是半紅不黑的,而且從未涉足歌壇,就這4個人居然也能出來唱歌。想不到,現在居然還拍了這部記錄片式的電影。看到最后才明白,這是吳彥祖給香港娛樂圈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他們組這個ALIVE純粹是為了拍這部電影而已。穿插全片的卡通和對歌手的采訪,使得全片真假難辨,不由的佩服吳彥祖的創意。
假作真時真亦假,說的是香港樂壇。本片可以說是一部進軍樂壇的教科書,讓圈內人震驚,讓圈外人瞠目結舌。原來,明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先發布網絡單曲,然后找記者炒作,然后開記者招待會,然后上通告,然后發片,然后就是不斷的通告……歌是假的,用軟件調的;新聞是假的,狗仔炒作的;甚至連歌迷都是假的,500元一個。這就是光鮮亮麗的樂壇。
真作假時假亦真
【06年“四大天王”事件之后專訪文,蠻有意思的,如果你也喜歡吳彥祖,不妨看一下】
又一個長毛—吳彥祖
明星能「紅」,涉及種種因緣際遇,其中一道板斧,是用最自然的方法頃刻消除與觀眾之間的陌生感。
吳彥祖成功了,并非單靠他的帥氣。他首次執導的電影《四大天王》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形式,把香港演藝界夢工場的迂腐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不過,原來并非每個人都愛看National Geographic,不甘被刺破娛樂圈美夢的人罵他恃才傲物,娛記甚至集體數落他的「經營」手法,更有人嗤笑他在「自毀長城」。獨獨這位「樂壇臥底」絲毫無悔地拋出一句:「就算有媒體杯葛我,到死也不介意!入行九年,我實在有好多問題要問!」
明年香港將慶祝回歸十周年,亦標志著吳彥祖在香港影壇打滾了十個年頭。他認為,香港回歸后多了祖國這個大靠山,但影壇、樂壇,甚至香港市民卻失去了一個身份(Identity),大家都顯得失落,致令娛樂圈不但沒有長進,還在不斷倒退。「其實電影也是一種study,外國人好鐘意以前香港的Cult movies
剛剛看完幾部吳彥祖的片子。
一直覺得吳彥祖不是什么好人啦,雖然各類報章雜志都說他是如何的好男人,可是我始終覺得,擁有那樣一雙桃花眼的男人絕非善類——不是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嗎?
即便這樣,在看過《四大天王》之后,我還是覺得他比我想象的還壞很多。
看了《四大天王》,接受了,但是有一點不愿相信,不愿相信吳彥祖會那樣的不擇手段——我知道他說這不是紀錄片,也說只有xx和xx是真實的如何,可是我始終覺得除了結尾都是真的。
不過我喜歡他的態度,當四大天王播出后,有人說他“這么多年來除了在pub里被拍到的那次以外,形象一直很好,這次的電影讓他的形象大跌”之時,他說這就是他,他一直沒有要假扮一個好人,什么好形象都是別人說他的。
我喜歡這種坦誠的態度:演藝只是他的工作,不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里,他是好是壞,與他的觀眾怎么看他是無關的。
我喜歡那種擁有自己生活的人生。
不管他是好是壞,這些都不妨礙他繼續呆在我的偶像欄里的。因為我的偶像全是“面部偶像”,我喜歡他們的臉,因為我并不知道他們的心
最近看的一部有吳彥祖的片子是《夜宴》,不過我覺得不好看——吳彥祖在里面又不帥——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片子并沒有將宏大的場面與精彩的故事情節結合起來——會不會張藝謀、馮小剛和寧浩合作一下,真正的中國大片就出來了呢?
所以還是寫一下倒數第二部的《四大天王》吧。
前面有一篇我已經寫過《四大天王》了,這一篇舊“影”重提只是要說其中一個細節。
尹子維在臺北演唱會的時候遲到了,上了臺又忘記歌詞,事先四人說好不跳舞他又突然跳舞,弄得場面混亂。演出結束后,吳彥祖認為尹子維做錯事應該道歉,但是尹子維卻認為只要歌迷覺得High用什么方式不重要而死不悔改,兩人爭執起來,吳彥祖一氣之下走了。連凱讓尹子維打個電話給吳彥祖說說,卻被尹子維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這是背景。
上海演出前十五分鐘,吳彥祖終于出現在休息室里,連凱一看到他就激動的立刻站了起來,陳子聰也站起來說“換衣服吧”,尹子維卻依然坐著沒動,吳彥祖有點失望的轉身向衣架走去。這時,尹子維突然說:“Daniel!”,吳彥祖轉過身來,尹子維說:“歡迎回來”
我相信大家都會充著看帥哥而了解這個組合,這是不用害羞說出口的事。
吳彥祖的超強人氣讓這幫人是否懂得唱歌已經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為什么他們會做這樣的一件事,他們做了些什么。
記得第一次在MTV中看到他們唱歌的時候,感覺就是吳彥祖在為電影做宣傳啊,竟然學人組boy band,而且&一個肥佬,&兩個不知名人士唱的不知所謂的口水歌。
但是讓我最驚喜的是《四大天王》記錄了他們怎樣做這件事,也就是how,香港娛樂圈的眾生相曾經在不少電影&電視劇中有所耳聞,炒作,假新聞,上位……只不過他們坦誠地把這些東西公諸于眾,千嬅說其實你只要當它是一場純粹的游戲,在娛樂圈會生存得開心點。
對于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講,就好像看到一個華麗麗的網頁背后的源文件,然后發現其實所有浮夸都是刻意給你做的一場show,這樣的事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不會影響娛樂版的銷量,也不會影響不斷有人唱片大賣緋聞不斷桃色沓來,但是它在一個夏天的午后喚起了我某種程度的良知:
那些被鎂光燈打得眼睛都睜不開得的明星們
他們也是人,
他們都有壓力,未解決
比較少見的影片,更加少見的拍攝形式:為了拍片,四個演員竟然組了樂隊,然后將出道到走紅這一過程完整的記錄下來,大大滿足了我對明星背后運作情況的好奇心。
自從上了新聞院的公選課之后就對新聞界很失望,原來新聞,特別是負面新聞,能過讓大眾所知道,是經歷了很多過程的,其中的失真或知而不報恐怕是一般不了解的人難以想象的。我也只是知道了一點皮毛而已,就幾乎已經不相信所有的媒介了,娛樂界的新聞工作者就更不用說了,看看騰迅這樣的大網站上也隨處可見“黃色新聞”,就已經讓我很失望了。究竟新聞是給什么人看的?每次上QQ,騰迅的公告窗口彈出來,我只用眼一瞟就覺得那些新聞似乎是給心理不正常的人看得,比如什么偷窺狂、色情狂一類的人。
說回影片,樂隊出道的歷程就不同尋常:自己謊稱歌曲被盜,然后大開新聞發布會給自己造勢。我看了并不覺得這種手段很惡劣,本來那些狗仔隊干出來的事早就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星和記者之間完全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毫無一絲一毫的信任可言。也許有些明星真的生活不檢點
2006年度佳片,《四大天王》:金像獎里期盼的花絮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