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認為導演很成功,從頭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緒。其實開開頭的時候我就已經覺得年輕男子并不是他們所說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運用結尾本說的最后一句話來概括吧---“其實他沒有錯,他就是因為年輕。”
看的中間一度想關掉,感覺好憋屈,感覺好不順暢,感覺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鐘之前我打開窗抽了根煙,我想,我之所以這么不爽,也之所以導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歡紀錄片,可能是還太年輕,也像女主父親說的紀錄片也就是還原真實并且運用合法的電影手段,我希望將來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樣》是不是紀錄片,像這種勵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電影真的都是在考驗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時候是夜深人靜,所以我耐著性子看完了,感覺還行,因為有一句臺詞很不錯“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
我覺得值得看,一定要耐著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能把本斯蒂勒拍的如此無趣的電影,我是頭一回見到。
Don't get me wrong,I love Ben。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說到,我認為,在所有的喜劇演員當中,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獎項的就是本斯蒂勒了。雖然史蒂夫卡瑞爾已然搶得先機,但是本斯蒂勒依然有機會發動總攻。
編導演俱佳的喜劇演員,擱在當代也只有本斯蒂勒一個人了。
對于本斯蒂勒的作品來說,最有意思的電影,往往也都是他自己導演、編劇、制作的作品。其貌不揚但是內心文青(或許是文中?),在他的鏡頭下,他自己就是那個認識磕磕絆絆,但是始終有那么零星熱情未泯的中年男人。《白日夢想家》也好,《熱帶驚雷》也好,甚至是《超級名模》也好,皆如此類。他在銀幕上尋找的從來就不是成功,而只是自己而已。
然而在別人的鏡頭下,本斯蒂勒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角色動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捕捉得到的。更多的時候,本斯蒂勒的角色是被事件所推動,而不是自身角色的主動演變。
所以《年輕時候》頗令我困惑。
《年輕時候》乍看上去,走的還是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的經典套路

《年輕時候》其實就是在說年齡危機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