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09:08
首映:2014-03-21(中國大陸) / 2013-10-19(東京電影節)
年代:2013
時長:110分鐘(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0
觀看數:16126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警察日記】驚喜連連!不一樣的表達
看完后覺得,的確有不少新意,起碼這個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讓人親近信服,但總體來看還是偏完美了,從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長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點,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這點很有趣,另外隱隱透著點舍小家不止為大家,也為了證明自己(或者說野心)的感覺,但這兩方面都展現的不夠,總體上就還是偏主旋律了。導演本人死不承認,但是拍出來觀眾就是有這個印象,沒能用鏡頭說服人就是導演的失敗。有人貼了個南方周末的文章,寫的不錯。文中提到的家庭聚會,煤礦炸手
去年的3月份,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正好《白日焰火》也在上映,當時是兩部片連在一起看的,當我再次去影院的時候《白日焰火》還在,這部《警察日記》已經下檔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沒有傳說中的桂綸鎂,導演寧瀛的名字也沒有刁亦男霸氣。兩部片子同期上也是有趣,因為拍的都是探員警察的故事,只不過一個在路邊喝酒還鬧事,一個卻無比純良正派。內地拍的警察故事一直都乖乖的,因為神探們一直都沒辦法妖魔化,沒辦法像劉青云一樣識人魂魄,也不會像柯南一樣一眼就看穿,往往他們需要望穿秋水,就像《神探亨特張》。
這部影片,明眼人一看這陣容就曉得了,主旋律。主旋律這種類型確實也是我國特有的,即使周總理在四個日夜里用的跟都敏俊XI一樣的臺燈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王景春扮演的警察郝萬忠是主旋律的,導演的手法卻不是那么主旋律,所以這是一部看起來散亂卻有著先鋒嘗試的主旋律影片。
主旋律電影必然神話英雄人物,這是讓人最不喜歡的,就好比看內地的特種兵電視劇,總覺得都不是真的,制片方又在騙人。這部片的導演避開了這種慣用手法
一個寫實盡忠職守的刑警的生路歷程及其人生觀。如果說是一部好警察的練成,倒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警察成長的心路歷程。從單純因理想的原因入職,到艱苦的學習警務知識,到跌入警察都會遇上一生的懸案的漩渦,所以每宗案件都不想再留下遺憾,形成出寧願犧牲家庭成全案件的輪迴,一生背負對百姓比對家庭好的心理矛盾之中。他的故事突顯出警察遇上最困難的難題,包括廉潔,上頭的分歧引至的阻力,對記者事件中引發的執法後果等。一名好警察要不畏權貴,但要存有呵護老百姓的仁慈之心。每一個警察都懂法例
《警察日記》是中國導演寧瀛的新作,講述了發生在內蒙地區的一位人民警察因公殉職的故事,和以往類似的主旋律電影有著不同的是導演自己的風格表達,為這部電影注入了獨有的血液,讓這部電影魅力十足。
首先,在敘事結構上進行了有力的突破。
縱觀以往的主旋律故事片,電影總是順序式敘說故事,按照人物的生平事跡交代情節的發展。而在本片中,導演一改原有的風格,采用了電影史上經典之作《公民凱恩》的敘事結構,大膽突破。電影從第一個郝萬忠晉升局長的定格拉出,一個較長的拉鏡斷斷續續的穿插著記者接單調查郝萬忠生平,拉鏡頭中有著郝萬忠兒子的旁白,結尾處郝萬忠兒子的旁白結束,一氣呵成。后面的段落由記者采訪與主人公郝萬忠有關的人物和郝萬忠自己生平事跡相結合,形成一種較為巧妙的交叉蒙太奇。
在段落之間的轉場并沒有硬切,要么疊化記者與窗戶外的景色,要么就是日記呈現鏡頭配合郝萬忠的旁白。這樣的轉場將采訪的段落與郝萬忠生平的事情發展有了一個有機的結合。
日記成為了本片的重要線索。日記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
《警察日記》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主演:王景春。
一位記者為了探尋局長的生前,去采訪和他工作生活相關的人,由此呈現出一個鮮活的人物。
故事發生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的準格爾旗是產煤炭的,郝萬忠是原來一個中學物理老師,考上了警察最后成為了一名公安局長。他曾經為了集資給老百姓的修一條路取跟煤老板喝酒,煤老板說一杯酒一萬。郝萬忠喝了20杯酒喝出了一條路,最后積勞成疾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忙的時候,大年三十都顧不上過年,還得去辦案。
說一下電影中的局長的老婆也是個老師,劇中表現得很年輕
刑警這個職業,是個“大愛失愛”的崗位。
大愛,人性與獸性的戰斗。
失愛,家人總是第一時間,被連累,被傷害,被遺忘。
用電影來表現刑警的大愛失愛。
大愛多了,說教。
失愛多了,慘叫。
怎么拿捏這個份量,讓觀眾感受“大愛”的殘酷,替英雄釋放“失愛”的懷念。
看導演選演員。
美國電影《偵探亞歷克斯》,導演選的演員是,有色少數族裔,黑人,泰勒·派瑞,出演刑警,亞歷克斯·克洛斯。
壞人是白的。
大愛,是黑殺白救白。
失愛,是死亡,刑警的妻子,被兇手一槍穿胸
【警察日記】驚喜連連!不一樣的表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