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7 22:23
首映:2016-05-13(戛納電影節) / 2017-01-26(德國)
年代:2016
時長:122分鐘
語言:法語,英語
評分:6.6
觀看數:22712
來源網:三年網
《瑪·魯特》:用超現實具化現實的荒誕
在拍了七部嚴肅沉重、寫實主義的劇情片之后,一向壓抑、陰郁的杜蒙似乎終于發現了最適合他的電影語境——將人性的怪誕一面與社會的復雜用荒誕的手法交互呈現。看過他的上一部迷你劇集《小孩子》的觀眾應該深有體會,情節怪誕離奇,人物的表現和整個劇集的氛圍趨向呆滯和遲鈍。[瑪·魯特]全面繼承了《小孩子》的這些特點。如果說,[小孩子]只是杜蒙標志著個人風格確立的試水之作,還有收著的地方,彌漫在荒誕喜劇背后的“悲哀”感還能被常人體悟,[瑪·魯特]則大膽到飛了起來。
在這部新片里,杜蒙無所不諷刺,無所不夸張,鏡頭里呈現的全是對比極端的畫面: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身型差距明顯的警探二人;荒涼空曠的加來海岸風光與視角偏狹的遠景鏡頭,構成了幽閉曠野的窒息感;安靜、粗野、窮兇極惡的鄉下食人族與喋喋不休、手舞足蹈、畸形智障的蠢蛋貴族;貴族服裝的紛繁復雜,與鄉下人的衣衫襤褸。就連畫面的顏色也被杜蒙精心調過:一片黯淡的天光、顏色慘白的海岸線就像嚇人的背景板,瑪·魯特抱人過河的水域、布魯福一家住的地方
老師想看personal shopper,我做了簡單的功課發現那是一部恐怖片,雖然有暮光女,而這是一部喜劇片,據說。。。
然后在江城看的第一部法語電影就獻給了它,苦笑不得。
2017,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在武漢參與到法國電影節了,先簡單說下今晚的觀后感吧,千頭萬緒。
1景色還是不錯,法國北部想想好像是去過魯昂和象鼻山,saint michel 陰差陽錯沒去成,如果去了再看這個電影肯定有陰影,現在也不想去了。
2電影支線有點多,有點散,brutfort一家,那個所謂的“貴族”一家,相互通婚是什么鬼
1
布魯諾·杜蒙的《瑪·魯特》(2016),在側幾個月,都沒敢看。影片的事發地點,都框定于他的家鄉,我怕是《小孩子》延續,抑或另一個《羅丹的情人·1915》(2014),所發生之事的時間與之相近。朝圣之后,的確,《瑪·魯特》延續了《小孩子》的風格,或者說《瑪·魯特》可看著是《小孩子》的前篇,同樣的地點斯拉克海灣,位于法國的西北部海濱,距導演出生地較近。
我在長篇影評《論布魯諾﹒杜蒙當代詩性之怪誕電影》([從《人性》到《小孩子》----論布魯諾﹒杜蒙當代詩性之怪誕電影])中
杜蒙這部新片我不太喜歡,跟他之前作品很大不同,風格突變之巨大讓我瞠目結舌,雜糅了多種類型片元素的瘋狂喜劇。然而,過于地道的法式喜劇風格(古怪的口音和扭曲的動作)讓人難以捉摸其精髓。盡管演員們七情上面的夸張表演相當罕見,尤其是目睹茱麗葉·比諾什不顧形象地裝瘋扮丑,我仍然覺得重點并非簡單地嘲諷上流階級的愚蠢和虛偽。非職業演員們看來則順眼多了,沉默不語的面部表情以及風景優美的空鏡頭讓我聯想起導演早期的經典作品,那種久違的絕望感和荒蕪感翩然而至。然而,當這兩種風格雜交在一起時,我又覺這部作品變得陌生而費解起來。食人家族的隱喻和易服癖女孩的愛情線都不像是順手拈來的情節,在迷惑的外殼下究竟隱藏著什么內涵呢?今年這部戛納競賽片值得再次品味。
《瑪·魯特》:用超現實具化現實的荒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3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