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7 22:23
首映:2016-05-13(戛納電影節) / 2017-01-26(德國)
年代:2016
時長:122分鐘
語言:法語,英語
評分:6.6
觀看數:36104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大制作喜劇片 《瑪·魯特》:用超現實具化現實的荒誕
在拍了七部嚴肅沉重、寫實主義的劇情片之后,一向壓抑、陰郁的杜蒙似乎終于發現了最適合他的電影語境——將人性的怪誕一面與社會的復雜用荒誕的手法交互呈現。看過他的上一部迷你劇集《小孩子》的觀眾應該深有體會,情節怪誕離奇,人物的表現和整個劇集的氛圍趨向呆滯和遲鈍。[瑪·魯特]全面繼承了《小孩子》的這些特點。如果說,[小孩子]只是杜蒙標志著個人風格確立的試水之作,還有收著的地方,彌漫在荒誕喜劇背后的“悲哀”感還能被常人體悟,[瑪·魯特]則大膽到飛了起來。
在這部新片里,杜蒙無所不諷刺,無所不夸張,鏡頭里呈現的全是對比極端的畫面: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身型差距明顯的警探二人;荒涼空曠的加來海岸風光與視角偏狹的遠景鏡頭,構成了幽閉曠野的窒息感;安靜、粗野、窮兇極惡的鄉下食人族與喋喋不休、手舞足蹈、畸形智障的蠢蛋貴族;貴族服裝的紛繁復雜,與鄉下人的衣衫襤褸。就連畫面的顏色也被杜蒙精心調過:一片黯淡的天光、顏色慘白的海岸線就像嚇人的背景板,瑪·魯特抱人過河的水域、布魯福一家住的地方
昨天《瑪·魯特》公映后有個法國朋友去看了,我問他如何,他說外國人可能看不懂。后來查評論的時候,發現法國媒體基本跪舔,外國媒體比較模棱兩可。看完以后我也覺得這片太土生土長了,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共鳴。
其中一個難點就是片中亂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飾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幾乎像是個中世紀寓言故事。知道這些背景這些梗,加深對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幫助的。這里面有些比較簡單,有些略復雜,且聽我慢慢道來。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來自于貧窮的Brufort家長子瑪·魯特這個人物
重看一遍,這是一部法國人才能徹底領會的片,因為也許只有生活在彼文化中,才能深切體會到階級差異實際有多夸張。
從18世紀前后開始,失去了政治權力的貴族卻成為更多特權所有者,權力的失去卻使其更加高傲與孤立,他們開始相信特權是與生俱來的而非是由權力產生的。他們居高而下地同情并唾棄平民,用虛偽的善意關懷平民,卻依舊嘲笑其粗鄙(片子中嘲笑Ma Loute姓名等)。而在如電影設定地等類似的北部邊遠省份,上層階級的話語體系與下層階級是不同的,平民根本聽不懂貴族在說什么,只覺得其面目可憎而虛偽。
杜蒙這部新片我不太喜歡,跟他之前作品很大不同,風格突變之巨大讓我瞠目結舌,雜糅了多種類型片元素的瘋狂喜劇。然而,過于地道的法式喜劇風格(古怪的口音和扭曲的動作)讓人難以捉摸其精髓。盡管演員們七情上面的夸張表演相當罕見,尤其是目睹茱麗葉·比諾什不顧形象地裝瘋扮丑,我仍然覺得重點并非簡單地嘲諷上流階級的愚蠢和虛偽。非職業演員們看來則順眼多了,沉默不語的面部表情以及風景優美的空鏡頭讓我聯想起導演早期的經典作品,那種久違的絕望感和荒蕪感翩然而至。然而,當這兩種風格雜交在一起時,我又覺這部作品變得陌生而費解起來。食人家族的隱喻和易服癖女孩的愛情線都不像是順手拈來的情節,在迷惑的外殼下究竟隱藏著什么內涵呢?今年這部戛納競賽片值得再次品味。
說實話沒看懂,看到了平民的冷血,荒蠻,平靜生吃人肉,簡直駭人到極點 之后隨著失蹤的人的增多,就只剩精神緊繃 ,想著誰又成為被害者……而隨著瑪魯特和比莉的好感,開始想比莉能拯救或喚起瑪魯特的人性嗎。劇情總是出人意料,瑪魯特開始打比莉,終歸是沒死,就想或許還有救,終于瑪魯特放了他們。危險的愛情,也似乎在階級門第,謀殺釋放后,磨人結束。唏噓之余思考比莉終歸是喚起了瑪魯特的不忍之心嗎?還是瑪魯特本是如此,他不能控制自己想吃人肉,又厭惡自己的矛盾的總想自己掙脫的獸性…
而平民與貴族
關于法國電影《瑪魯特》
荒誕離奇的片子就啟動夢游式寫作…
杜蒙!一個有趣任性的法國導演!他拍的片子經常性的兩極化口碑,喜歡的人愛得發瘋,討厭的人會覺得屁都不是。就像片子里的笑點一樣,我在哈哈亂顫的時候,身旁的人一臉懵逼,這就是杜蒙駕馭影片的一種天賦,自成一派的藝術感染力但總有怪人買單,若你貪戀冷趣味,喜歡荒誕的陰郁表現力,你會愛杜蒙的這部片子!
劇情,簡單概括為;一個離奇的人口失蹤案件以及一對跨階級男女的相愛將富人和窮人串聯起來
大制作喜劇片 《瑪·魯特》:用超現實具化現實的荒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