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7 00:11
首映:1983
年代:1983
時長:8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8
觀看數:30887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驚喜連連的劇情片 1983年胡炳榴《鄉音》
導演創造了一個電影的世界,這個世界比真實的世界,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要單純剪花,或者說凈化了,這個電影的世界完全是為了表達編導的意念購制的 。
影片提出了一個大家習以為常的問題: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問題,真正幸福的家庭應該是什么樣的,怎樣進一步鏟除封建思想對普通人精神的束縛。影片的表層是清新淡雅的風格,內在目的是引起人們的反思。
陶春,是千千萬萬中國婦女中的一個,是有概括意義的藝術形象,她是一個普通婦女,是一個好人,但卻:也是一個新人。
胡柄榴《田園三部曲》在1980年代能夠成為一股清流,實有選材、主題、攝影、人物等綜合因素,在詩畫般的風光里講述農村普通人物家庭的故事。也許當初帶有很強的探索性質,也被很多業內人士挖掘出所謂第“x”代的批判封建和不舍鄉愁的矛盾心態,貌似深刻精煉,但今天看來,似乎過于上綱上線學院化概念化,我反而愿意從更加簡樸的普通觀眾的角度,記錄下第一次看片的幾點感受。
我不覺得這是一部老片,蓋因影片的節奏和畫面呈現的十分的自然從容
□導言
珠影儒者胡炳榴,嶺南電影盡風流,繁華落盡真淳顯,韶華撲滅覓天和:
有人說,懷念胡炳榴,更像是懷念一個逝去的時代——懷念30年前老人眼中那個又大又圓、在今日看來卻有些凄涼的月亮;懷念那個并不最輝煌卻起著重要奠基作用的第四代,還有那曾高舉“電影藝術”的大旗,固守某種理想與激情卻紛紛步入花甲之年的“共和國一代”。
■田園的根植
田園,是胡炳榴生命的起源。他在農村度過了從4歲到14歲的童年生涯,鄉村如同一枚印章烙在他的生命里,舞臺戲、皮影戲、說書雜耍……都成為他肥沃的根植。“當我指揮拍攝時,那感覺就好像是帶著攝制組回到我少年時生活過的村莊,眼前拍攝的正是當時的那些人物”——鄉村是他的靈感與激情所在,也是他電影不變的主題;田園,不只是一種外部環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倫溫情。他在電影中注入自己的人生,鄉土仿若幽暗洞穴里的記憶繩結,串起他的電影軌跡。
在“田園三部曲”之初的《鄉情》中,胡炳榴體現出單純的對美好鄉村的眷戀與歌頌,影片重點也放在“情”上——養母育兒之情
從《鄉音》社會存在的內部矛盾
看主人公命運的悲劇性根源
范達明
影片《鄉音》顯現的那個獨特“角落”的社會存在固然是原始的和落后的,但畢竟不可能長遠地同整個中國大地絕對相分裂。新時期邁開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四化步伐,也開始通過這個獨特“角落”的內部矛盾而引起著或大或小或強或弱的共震!《鄉音》的編導正是如此地去盡力折射出這個“角落”的時代感的。在這里,新與舊的交替,通過這個“角落”兩代人的沖突,甚至也已表現得相當明顯。
如果說杏枝的爺爺與明漢的師傅所代表的是這個“角落”的過去的社會存在與生產方式的話,那么,杏枝與明漢這兩個年輕人,無疑是代表著這個“角落”的現實社會存在的發展方向,即新興的未來的社會存在與生產方式了。兩代人的沖突在杏枝與其爺爺的關系中具有特別尖銳的、不可調和的趨勢 [此可以杏枝一腳把爺爺編好的斗笠“踢得亂滾”(c8—9)為極致];而在明漢與其師傅的關系中,則有前者改造與勝過后者,后者努力學習與趕上前者
某種程度上說,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第四代的一次“逃離”,因為它置身于文明之外——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中發生的一件心碎的事。然而這次逃離何嘗不是再一次的陷落。自然,愚昧的、無知的、落后的村莊里,女性的悲劇不斷上演。
陶春,上個世紀小山村婦女中的代表人物。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對丈夫百依百順,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我隨你”。正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的”思想,讓她對自己的病一拖再拖,最終絕癥(肝癌)降臨。
這又是一次“不可阻擋的”力量的降臨,與其說是癌癥讓陶春不能再活
多么具有人道主義情懷
文革后的80年代,中國的電影實在是太輝煌了,幾乎完成了所有領域的第一輪探索。人道主義的情懷,懷念!
驚喜連連的劇情片 1983年胡炳榴《鄉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