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2 02:29
首映:2018-04-04(中國大陸) / 2016-10-07(釜山電影節)
年代:2016
時長:9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5
觀看數:16583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清水里的刀子:說到底,這是一部回民主題的電影
本來想著短評一下,但是畢竟映后導演見面會,所以寫一些:
如題,一部紀錄片,記錄了老伴兒死去,準備在40天時宰牛的生活記錄。是的,這就是電影的全部了!所以,我得承認,片中一度昏昏欲睡,因為,基調就是緩慢的。片子就是導演將所有的部分“記錄”下,而后按自己想要的順序剪輯。記錄時,導演自己也說了,很多沒有太刻意的營造,只是順勢而為罷了。全片屬于那種陰暗的氛圍,導演喜歡這樣的拍攝,當然也不排除符合片子的核心。因此,敘事與情節在片中沒有,只有記錄,通過導演的視角展現了這么一段故事。
不可否認,本片攝影的場面與風景是個人喜歡的自然,導演為了集中體現人物,片子的比例刻意為4:3并且結合很多類似西方古典繪畫的藝術,營造出陰郁的氣氛。主角是失去老伴兒的老人,還有一頭即將死去的牛,主題顯而易見。個人覺得導演用了比較客觀地視角記錄了下來,透過導演自身所想表達的,全片未采用配樂,也將某些原著中的超現實內容舍去了。
最后,拍攝地是回民聚集地的西海固。宗教的習俗不可避免,開篇即為當地習俗的送葬,伴隨著念誦經文的聲音
從學生時代的短片習作到十年之后的長片處女作,導演王學博對《清水里的刀子》情有獨鐘,在對同一個故事的揣摩、雕琢與反復講述中,完成了自己對電影的朝圣。對同一個故事的不同改編,在當代中國電影史上并不鮮見。以王朔小說《頑主》為例,這個帶有烏托邦理想的喜劇故事在不到三十年代時間里被講述了三次,從《頑主》(米家山,1989)、《甲方乙方》(馮小剛,1997)到《私人訂制》(馮小剛,2013),跨越了80年代、90年代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新世紀十年。但王學博對《清水里的刀子》的反復講述卻是另外一種
出乎意料的好。免費公益電影,本沒報什么期望,也是到了電影院才知道放映什么。觀眾大都是老年人。期間兩次響起手機鈴聲。其一報完號碼響起的是《故鄉的云》,電影剛好行進到安靜處,竟然覺得十分好聽。其二是一首老歌,叫什么忘記了。前方左側不時亮起的手機屏幕是帶鍵盤的老人機。右手邊的猛男一直間歇性地用鼻子大聲呼氣,不停強調我和他所呼吸的是同一片空氣,很生氣。我覺得這是對公共空間的一種冒犯。
回到電影本身,寧夏味道的普通話蠻好聽的,開始時以為是陜西話,一度覺得陜西話很適合說情話
生不擇日,死不擇時——《清水里的刀子》
今天介紹中國電影《清水里的刀子》。
片名Knifein the Clear Water (2016)。
影片改編自史舒清同名小說,講述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一件小事。
寧夏西海固身處內陸,有著“十年九旱”的說法,常年干旱,是大西北的不毛之地,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一位穆斯林老頭的妻子去世。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生大事,按照穆斯林的習俗,生者要搭救亡人,為死者做一些積德行善的事情,方便死者能夠離天堂更近一些。
佛教中會有燒紙等習俗
影片放完,我特別特別想問導演一個問題:馬子善老人家里,究竟有幾個人?這個問題很簡單。朋友說我這是紀錄片式的問法,但是當導演這么費盡心機用油畫般的攝影和靜謐的色調拍了一部表現“回族文化”的“回族電影”,我實在很難不用紀錄片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在影片開始的地方,馬子善的兒媳婦和另一個女人在廚房里忙碌,一個顯然年紀比兒媳婦要大一些的女人。
影片中段,馬子善老人問兒子:“你今年打工怎樣?”我一愣,兒子都已經在家這么久了,怎么突然問這話?這使我作出了邏輯判斷,他大概有兩個兒子。
清水里的刀子:說到底,這是一部回民主題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