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4 04:53
首映:2016-04-18(北京國際電影節)
年代:2016
時長:107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粵語
評分:5.8
觀看數:4990
來源網:三年網
【呼吸正常】2016年,獻給經濟下行中的屌絲們
離開廣州已然五年,然而所有的童年回憶依然在,每年也依舊會回去一兩趟,特地去幾家白吃不厭的老店坐上半個夜晚。感情沒有變。百花,白云山,花城廣場,這所有意象堆積出來的確實是那個廣州。
不談情懷,我首先要問的是,這部真的是電影嗎?
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交流當中,導演提到他的閱片量過萬,臺下觀眾表示,“假如你看過一萬部電影,你的電影還拍成這樣,我建議你放棄電影。”
文本的泛濫讓這部電影陷入一種毫無方向感的境況。對比戈達爾的《隨心所欲》,也是以標題來引導敘事的電影,單一主人公把人物的狀態緊緊抓回到巴黎這一具有強烈景觀性的地域中,其對話也在這一空間中得以合理化。(在巴黎討論哲學應該并不算是一件非常突兀的事情吧),而《呼吸正常》中主人公所談論的事情他們的生活狀態似乎都是封閉的,他們的困境與其說是在廣州這一地域所存在的困境,不如說是一種作者觀察下的當代人的困境,然而這種所謂的困境看起來更像是作者臆造出來的,全無因果,全無語境,因而讓我無比困惑
可以稱得上驚艷的電影,一座城,一個時代,一群人。好像分分鐘在看自己的生活,你懂金融嗎,你會編程嗎,你懂營銷嗎,你看新聞嗎,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這些是你想要的生活嗎?這些是你想要逃離的生活嗎?可是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能逃到哪里?詩和遠方和眼前的茍且又有什么分別?
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和疲軟的現實中,失望和希望都來的容易也去的快,只有虛無永生。我們生活小康,卻總是狼狽。
全片取景于生活過五年的廣州也就算了,第一個鏡頭還非要是母校暨南大學,從第一秒開始已無法正常呼吸。
真是未嘗想過會有一天能在影院里張望著大屏幕上一個多小時的廣州廣州和廣州。見到一個個熟悉或哪怕只是似曾相識的街巷與店鋪,恍惚得一如重返羊城,再度行經珠江、白云山、上下九、小蠻腰、琶洲大橋、大學城、跑馬場佰音KTV、百花甜品店……再說,還有地鐵與公交獨一無二的報站聲,有豪雨時節的潮濕與滴答,有大排檔滋滋作響的鍋,有再熟悉不過的人群與口音。
導演云中記錄了這座城市2014至2015的節律與質感——彼時我也同在此間呼吸過行走過。假如你也在廣州生活過,乃至還在生活著,你一定能在這電影里欣喜地見到自己也曾踏足過的諸多地方。那種微妙的喜悅感,煞是窩心而滿足。
更何況,這電影貼著仿似紀錄片的表皮,用幾個年輕人的軌跡,模擬了你我也許經歷或見證過的生活。散工男在瓢潑的冷水中跟生活激烈碰撞,躲進逃遁的空間里寫怎么也寫不完的《我,機器人,上帝》以及《麥克白》。跟蹤男把一個女孩迷戀成觸不可及的幻影與神話
我是在青島看的電影,作為一部通過眾籌上映的電影,不得不說這是我在電影院最好的一次觀影體驗,因為全場的觀眾多多少少都十分喜愛電影這個藝術形式,其中也不乏一些電影發燒友,所以全程幾乎沒有人說話啊之類的。
拋開資金這樣一個客觀層面的問題,作為一個電影,《呼吸正常》的剪輯包括整個電影的敘事完全達到了及格這樣一個水平,但是要講的是,本片在鏡頭語言的方面是不及格的,全程人物面部光線基本上都有問題,也可以看出導演在努力的調整鏡頭,整個片子也不乏可以截屏的畫面,但是總的來說,本片的整個畫面作為電影是不及格的。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它的基礎就是畫面,雖然本片在講好劇情之余還玩了不少情懷,其中就包括《星際迷航》經典的瓦肯人手勢,可以看出導演對于故事的把控十分到位,但是這樣足夠了么?我想作為一部電影這是不夠的。
前段時間看了北京電影學院萊斯達獎的獲獎影片,我看到的是不輸于大片的電影畫面,而并非本片中類似MV的畫面,那么作為一個電影最基礎的東西都做不好何談講好一個故事,甚至于表達一種感情?
總的來講
【呼吸正常】2016年,獻給經濟下行中的屌絲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