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法國色彩的影片。調度和剪輯都有學院派氣息。
色調的變化很是工穩——從前半冰冷的藍白色到后半金光映照的橙綠色,冬夏流轉、人物關系的轉換…
母親富余的愛心和熱衷裝飾房間透露出內心的空洞一面,是一種典型的中產困境。我覺得演員選擇不太好,演得還不錯。父親的缺席似乎又是對性向成因的映射,這太俗了。
摔斷手的設計我很喜歡,顯得「聰明」。以暴力快速推進了即將陷入僵局的情節。同時把過于順暢的「同居」給打破了,但母親的決定和后續有點缺少說服力,前面鋪墊沒有突顯出母親是多么說一不二的人

當我們十七歲,我們在干嗎。
那是一個冰消雪融又春風拂面的年份,那是我們最好的青蔥歲月,即便有什么蠢蠢欲動的雜念,那也只能讓它放在心里。可喜的是,從1980年到1981年,我們看到了特呂福的《最后一班地鐵》,看到了菲利普·諾瓦雷與羅密·施奈德出演的《老槍》,當然還有最火的阿蘭·德隆主演的《佐羅》,以及那部笑岔氣的《虎口脫險》,更早一年復映的如《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及《悲慘世界》等法國佳片。如果說我的青春還有什么值得回味的

從電影海報來看,主角三個,湯姆、達米安、達米安媽媽,三人所處的位置也有講究,湯姆在最前面人物面積最大,其次是達米安和達米安媽媽,這也和電影著墨篇幅長度和側重點都有對應關系,湯姆是絕對主角,是導演最用心的角色,以至于相當多的景物描寫和獨角戲場景都是和湯姆這個角色有關的。
湯姆的行為語言有兩個最基本的驅動力,即被收養和貧窮。被收養讓他和父母間有著揮之不去的隔閡,而且是單方面的,每有涉及母親懷孕的場景,緊接著一定是湯姆一個人發泄心中不安的鏡頭,雪夜呆看樹枝敲窗戶,獨自冰湖夜游等,當母親即將臨盆時,他恐慌得甚至都不敢去醫院,而看到達米安一家其樂融融的視頻電話,他嫉妒的把窗戶打開,讓自己感染風寒,為的就是達米安媽媽母親般的照顧(而不是很多人和達米安擔心的不倫戀)。
貧窮產生的影響則更大,導演不吝描寫湯姆的孤獨,喂馬,獨行,過橋,等車,白皚皚的雪坡中一抹黑衣。貧窮伴隨著敏感,敏感的人更易和自己而非其他人相處。但這個同學眼中絕對異類是個有理想的好青年

當我們17歲: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有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