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16:04
首映:1964-05-09(戛納電影節) / 1964-10-02(意大利)
年代:1964
時長:112分鐘
語言:意大利語
評分:7.6
觀看數:7968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1964年,《革命前夕》:誰會在熟睡中醒來
不管你喜不喜歡Bernardo Bertolucci的這部電影,你都不得不佩服他在構圖,攝影,配樂方面的天才!他使整部電影都籠罩在如迷夢一般的氣氛之中。(要知道,這只是他拍攝的第二部電影)
其實影片的風格很“百搭”,你能看出(當時)“法國新浪潮”對于Bertolucci的影響。你也能感受到影片的戲劇性之強,強到你能把它看作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
再談一談影片中的主題——“革命與愛情”。
男主角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但他只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過著典型的“上層人”的生活,空談著什么“階級與壓迫”。
女主角也就是男主角的阿姨,(也是對方的“情人”),物質生活相當富足,精神上卻感到空虛與無望,(也是典型的,在 Bertolucci心目中的“上層人”)
影片就在這樣如亂麻一般的線索中行進著,直到最后男主角和“門當戶對”的女友結了婚,一首關于(亂倫)之愛的贊歌最后變成了“挽歌”。
直到影片結束,我也沒有看出來,導演在影片中明確表達了他對于他所拍攝的這個故事的道德和政治立場。(和他后來拍攝許多影片一樣,比如《夢想家》)
2019觀影計劃 No.16
#貝托魯奇 《革命前夕》#
從莫迪亞諾那里學會了一個詞,“曖昧”,在這部電影的語境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猶豫不定、沒有一個堅定的內核支撐著你去心無旁騖地朝著一個目標去突破自己舒適的環境,打破自我理想和階級現實的矛盾的心境。大多數的革命想法總會被妥協和消解,焦灼迷茫之后便是安靜的循規蹈矩。貝托魯奇用出色的鏡頭(比如開場時男主奔跑的臉部特寫配合城市雜亂的人潮洪流),向我們展現了60年代意大利社會巨大動蕩的社會圖景,也借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天才之作(沒學過電影,第二部長片)。
影像與敘事完全成為導演個人在一系列主題下(革命、階層、愛情、成長)抽象思考與實際經驗的表達,與一篇天才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影像因為有著超越文字復雜解讀可能,所以思辨基礎上充滿了感性與橫生出去的細節,甚至一些vlog感覺的段落(如看完電影男主和由著名編劇扮演的朋友聊天“生活中不能沒有羅西尼”的內容)也很妥帖,豪不突兀,反倒有意趣。
女主角美到不可方物,同時身負貫穿不同階層的感情、工作經歷,讓男主的青春成長,就有了“政治”痕跡。
作為貝托魯奇的第二部作品,無論從故事內核還是電影形式來看,都深深的打上了專屬于貝托魯奇的烙印。記得菲利普.加瑞爾的《平凡情人》中女主對著鏡頭說出了“《革命前夕》,貝托魯奇。”的字眼。貝托魯奇的電影總是少不了政治元素,比如《同流者》里的法西斯主義與反法西斯主義。而作為共產主義者的貝托魯奇,更是讓《戲夢巴黎》里的房間充斥著毛爺爺元素。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將薩特,波伏娃,加繆的海報貼在了墻上。而《革命前夕》在某種程度上與《戲夢巴黎》有相似之處。崇尚革命的共產主義青年
1964年,《革命前夕》:誰會在熟睡中醒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