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年擊敗科波拉《教父》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歌廳》,今時今日遠沒有得到與《教父》相當的評價和討論,其中緣由自然有歌舞片日漸式微的意難平。《教父》固然經典,但當我們再次面對《歌廳》的時候卻又不得不承認它的當之無愧。
影片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講述了30年代在納粹興起控制下的柏林,一個在歌廳表演歌舞的美國女郎,與同住一套公寓的英國男教師的感情故事。影片遵循了早期歌舞片后臺羅曼史的敘事策略,卻在類型片中完成了對歌舞類型的超越。一反歌舞片避世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雖被裹挾在歷史潮流中但仍心懷夢想
如何將歌舞和劇情進行融合,或更進一步借助歌舞提升主題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
開場的“welecome”點明了柏林在這個特定時代的巨大包容性,也賦予了故事無限的可能性;“money,money”是那個時代粗俗而準確的最強音,隱隱暗示了男女主人公貌似美麗實則沒有希望的愛情;結尾的“cabaret”則準確的表達了那個時代大部分底層小人物的無奈心聲,管它世事如何變幻,人生苦短,我輩只要醉生夢死,愛情,曾經擁有,終不能長久,不如大家一起人生如夢

和音樂劇的劇情完全不一樣,我猜大概更貼近于克里斯托弗的原著小說。歌舞雖然減去不少,但是每首都很精彩,尤其是money song的編舞,我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
整部電影就如同Sally在兩次騙人煙抽時說的那樣:divine decadence。其實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對德國的印象盡是嚴謹、肅穆、清教徒,但kit kat klub里的德國人顯然不是這樣。即便滅頂烏云籠罩柏林,人們也照樣尋歡作樂。更聰明一點的人如Max,會把絲綢襯衫和金色煙盒塞進行李箱然后一去不回。
電影對于納粹的描寫比音樂劇也省略許多,窺一斑以知全豹

歌廳:好看的愛情片 Cabaret歡迎下次光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