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閱讀的關系,最近對歐洲古代文明產生濃厚興趣,便想找幾部同類題材的電影直觀感受一下,首先選擇的就是《角斗士》。
故事發生在公元2世紀,主角馬西墨斯是一位頗具威望的羅馬將軍。當時的羅馬王因為對帝國政治腐敗和皇子康墨迪斯的失望,決心在自己將死之前將權力交給馬西墨斯,由這位不愛江山愛田園的將軍再造羅馬的共和之治。在獲知父親意圖后,皇子羞憤之下謀殺了羅馬王,并欲殺死馬西墨斯。出逃的馬西墨斯被人救起并成為一名角斗士。在經歷千難萬險之后,馬西墨斯終于在羅馬競技場萬民的歡呼聲中手刃皇子,完成了老皇帝臨終托付,在安詳中與妻兒相聚黃泉。
作為好萊塢史詩大片,《角斗士》的視覺效果一流,羅馬帝國的恢弘壯闊、宮廷儀仗的堂皇典雅、冷兵器戰場的血肉橫飛帶給影迷不小的震撼。但影片所透露的人性與政權的交纏更讓人回味,雖然片中羅馬帝國征服了蠻族,并走向了共和(似乎是?),但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帝國最后還是滅于蠻族入侵,而所謂的共和之治在之后歐洲漫長的歷史中也始終只是帝制的點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41953/
不好意思,我通讀兩遍,也沒發現有什么我會說“寫的很多都是錯的啦”的地方。我懷疑自己是同時打開幾個評論再看,而這句話是給另外一個什么影評的。不管怎么說,寫都寫了,我就多說兩句,免得大家覺得我是個亂罵人的裝B犯。不過我強調一點,多說的這兩句不是指樓主“錯誤”,而是我有些不同的見解,而大家都知道,歷史這個東西,你很難說某人就一定是對的。
1.
卡希厄斯背叛的第一動機是他以為馬可.奧勒留死了,而不是要背叛皇帝。公開的說法是前者不希望帝國落入年幼的康茂德手中。當然,在得知皇帝的死訊是假消息之后,將軍已經騎虎難下,而且東方的三個軍團已經宣誓效忠,他或許內心深處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的。帝國后期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解決好東西方問題,一直到最后的東西方分裂。不過,這也是給大家提個醒:將軍是會造反的。馬西姆斯你覺得自己是大忠丞,可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卡希厄斯還不是一輩子都忠心耿耿。
2.
康茂德成為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事。首先,之所以五賢帝的前四位是用培養接班人的方式

《角斗士》的缺點是很明顯的(也是大部分史詩電影的缺點):冗長(足足有171分鐘);劇情拖沓、對白啰嗦(在Maximus征戰角斗場的同時又插入元老院與Lucilla策劃推翻其弟弟Commodus的劇情,但導演似乎處理得并沒有很完美);再者,其與史實嚴重不符(老皇帝Macrus其實一開始就想把皇位傳給兒子,而Maxiums在歷史中的記載則只有短短300字);而導演最后安排Commodus與Maximus進行決斗并雙雙死于角斗場也極其勉強與荒誕。
但優點也同樣明顯:龐大的史詩級場面,使人熱血沸騰的廝殺動作戲,華麗優美的服裝設計

看了這部電影真是感慨萬千,贊美主人公情操的話語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看得出來。我也去查了一些資料,選了一篇比較獨特的文字在這里展示一下:
一下內容為轉載
1、
羅素曾經這樣評價一個古羅馬人物:“他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各種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就是想要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愿望。但是實現這種愿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如果我告訴你,這個人曾經在好萊塢電影《角斗士》中出現過,你一定以為他就是其中的羅馬將軍,也即后來的奴隸英雄麥克西姆斯,的確,這個片子很吸引我的 地方就是麥克西姆斯夢想回到家鄉的畫面,廣袤的麥田和他緩緩拂過麥穗的手,以及他那有著栗色眼睛的孩子牽著馬駒奔跑的場景。影片開始,羅馬大軍戰勝日爾曼 野蠻人后,在和老皇帝那場類似父子的談話中,他深情的回顧了“寧靜的鄉村生活”。
事實上,羅素形容的不是麥克西姆斯,而是老皇帝本人,他的原型是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2、
在此之前約400年

“角斗士”一部心理障礙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