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電影讓我看了第一遍之后,接著又看了第二遍和第三遍,The Young Offenders是首例。誠然,在沒有引進大陸院線的前提下,這部電影的知名度并不高,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質量和評價。
同樣作為一部青春電影,縱觀國產青春片的校園愛情爛大街套路,The Young Offenders就顯得單純童真多了。沒有愛情,沒有虐心,沒有悲慘,沒有煽情,甚至只有一個女性角色,男主之一的年輕母親。電影自始至終都是以一種輕描淡寫的輕松語氣來講述的,舉個例子,男主之一用了兩句話就介紹完自己的父親是如何意外身亡的

有點兒意思,感覺是個挺小眾的電影,也好在是一個小眾的電影,明顯從電影中看不出太多導演的野心,所以呈現的效果很是單純,除了愛爾蘭的美景,滑稽的口音,單純可愛的人兒們,就是少年的成長,挺好的。簡簡單單,干干凈凈的電影。整體來說,還是兩個孩子成長的故事,有親密無間,換著內褲的雙胞胎似的友情,簡單的友情,就是能從對方身上感覺到溫暖,簡簡單單,這點感覺在游泳那里有一個凸顯,相當美好純潔,除此之外,也有撕逼,當然這個撕法相對于小時代真的是簡單了很多

這兩天看完國產片同名電影,1985年的《少年犯》,記起了是小學時,學校組織我們去看的(去洛陽或是華大?忘了,但一定是走路去的)。影片的情節忘了,只記得片中有個孩子被犯罪團伙教如何偷東西的“技巧”——讓他迅速將手指伸到開水里撈起肥皂。這個情節看到了,那個孩子叫“蕭佛”,名字起得好,可以令人聯想。當年,這應該是作為“教育片”才組織學生去看吧,今天看來,劇本本身很好,反映的問題很現實——當記者的母親去少管所蹲點采訪,父母不在身邊,奶奶無力管教,自己的孩子也成了少年犯——直到今天

看來愛爾蘭每隔一段時間就出一部精彩影片,前有《雅多維爾圍城戰》,今有《少年犯》……
年滿未16歲的二逼青年康納·斯維尼與喬克為同學,又都是單親家庭,同病相憐成為摯友。喬克腦熱時的決策可謂空前絕后,與康納一起將100顆煙霧彈丟盡學堂,結果,效果空前絕后……
初中畢業后,康納幫媽媽在魚店賣魚;而其損友喬克則給自己打工,——扮演冒牌“比利”偷自行車,還將犀利警察的自行車偷走。自此,喬克與犀利警成為“湯姆和杰瑞”貓鼠游戲的主角……
喬克因帶著網購的比利的面具作案,因此犀利警追查到比利的住所,結果,發現比利不僅在吞云吐霧,屋中竟還偷種幾棵大麻……比利鋃鐺入獄……
康納四歲喪父,——父親在工地抽煙,工友不小心將錘子滑落,正好砸其頭……而媽媽是十六歲時生的他,當時尚不懂如何做母親。為彌補遺憾,媽媽對康納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給康納的衣服上都縫上他的名字。結果,沒一條內褲的損友喬克穿著康納的pants泡妞后,竟將pants遺落女孩房間,女孩的父親發現后,拿著pants尋上門……
一日

必須要說,愛爾蘭口語真聽不習慣。短短80多分鐘把各種觸發點自然銜接,少年成長,親子關系,朋友友誼,明明是教育片,卻全然不狗血,還透著一股小清新勁。沒有金手指,沒有大智若愚,雖然外表看起來糙的像20多歲,可遇事的各種自以為是,不講道理,實實在在的15歲。另,未成年保護法真的不打算下調年齡嗎,有時候我們成年人也很為難啊。

這部電影可以看出這些少年犯大多是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暖 和父母的關愛,也有的是過度溺愛,而承受不了打擊,導致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社會沒有拋棄他們,而是千方百計的教育他們。鼓勵他們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與他們相比我們就是幸運的寵兒,父母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老師把我們帶進知識的海洋,生活得比小鳥還要快樂,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同時我真心希望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們能夠改過自新,健康快樂的成長,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少年犯給人印象深遠,而且富有教育性。
年少輕狂:2016推薦,15歲的糙漢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62.html